韓強
近來股市中出現的“反圍城現象”值得深思。
6.24行情以來,股市并沒有像人們期望的那樣立即出現大幅上漲。有市場人士認為,現在的股市得了“利好綜合癥”,或是“利好依賴癥”、“利好麻木癥”的,不管怎么說
,面對股市的陰跌,利好難以鼓舞人心確是不爭的事實。其實,“反圍城現象”只是現象,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此種現象反映的是三大矛盾:
一是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結構性矛盾。
上海金新金融工程研究院院長王林最近指出,自2001年6月14日至2002年6月24日,這是一邊在解決“遺留問題”,一邊還在不停地制造新的“遺留問題”。股市結構矛盾不僅未見稍許好轉,反而還在擴大。
同時,我們還看到,股市結構矛盾還表現“國有股協議轉讓”的問題上。2001年在二級市場減持國有股時,有人強調國有股要保值增值,制定了各種方案,想方設法抬高價格。自今年6月24日停止通過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以來,面向戰略投資者、民營企業、外商們的時候,卻沒有人強調國有股要保值、增值了。
低價轉讓國有股留下了隱患,這些轉來轉去的非流通股將來能不能上市?因為非流通股與流通股在發行方式和價格上的差距并沒有解決,一旦非流通股上市仍然會對二級市場形成沖擊。同時,由于價格不同,分紅和配股的權利相同,仍然會出現非流通股放棄配股權的問題,這樣矛盾越積累越深,將來如何解決?
實際上,不僅流通股與非流通股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A股與B股、H股的矛盾也在加劇,同股同權不同的發行價,使A股的持有者處于最不利的地位。
二是部分上市公司重籌資與輕回報之間矛盾。
證券市場的功能是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但是,有的上市公司把籌資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卻很難用優良的業績回報股東,使市場的參與者把精力放在搏差價上。結果是股價不斷上升,上市公司的新股發行價、配股價、增發價節節上升。當股價漲到很難搏差價的時候,也就是賺錢效應消失的時候,它就要回落。如果不更多地從上市公司質量入手,單純指望利好來救股市,甚至出現大行情,是不現實的。
三是一些危機式重組消耗了資源。
重組本具有資源合理配置和優化的功能,但一些公司的重組實際是對資源的消耗。如PT網點共有數十家債權人,涉及46宗債務官司,全部在4月20日審結,結案的辦法是5.36億債務中,4.65億元全部由張江高科的母公司張江科技承擔,剩下的7000多萬利息減免。這樣的重組,將要消耗多少資源呢?
由此可見,“反圍城現象”不能僅靠出利好來解決,而要解決股市的深層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