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傷創業板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08月05日 22:22 《時代財富》雜志 | ||
“某著名經濟學家的公子坐著飛機天女散花般地在兩三個月內投了二三十家企業。”這是在內地創投界曾經廣為流傳的經典故事。當時內地創業板傳遞出來的“全流通”的信息無疑具有“套現”的巨大誘惑力。但瘋狂總是與代價相連。 “目前是創投業的低谷期,但也是進入的最佳時機。企業再也不像內地創業板炒得最為火熱時那樣漫天要價了。”河南高科技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震宇不久前剛剛從 企業 熱脹的痛 那段日子里,不僅是諸如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就是像成都、青島、西安這樣的中等城市,也不乏各地政府熱情忙碌的身影,頻繁召開各種各樣的風險投資研討會、創業板知識研討班、券商和地方企業見面會。對于地方政府來說,推動當地具有活力的民營企業到創業板上市融資,這同90年代搶上市指標一樣重要。 在政府、券商、創投的聚光燈下,擬上市企業的演出著實風光。2000年9月25日,深圳市政府召集券商討論創業板市場。會上,幾乎每一位市領導都提及到科興生物,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好企業。深圳市長在聽說科興生物有意到上海主板或者海外上市的時候,當即表態說要親自去科興生物做工作,使之在創業板上市。 幾家券商同時將眼睛盯住了科興生物,在此情況下,大鵬證券“在不足24小時內新鮮出爐一份令科興生物相當滿意的標書,尤其是科興生物的董事會中不乏資本運作的行家里手,還有全球知名的風險投資家。”一個動人的經典故事誕生了。 當初被高高舉起的興奮仍歷歷在目,如今已經不得不體味被重重摔下的傷痛。山東達馳集團是最早一批準備上創業板的企業之一,這家主營變壓器生產的企業業績逐年翻番。但創業板一再推遲的消息使這家企業每每感覺惆悵:“失去一些融資機會不是一件小事,是以未來的競爭力為代價的。現在,變壓器生產行業競爭十分激烈,得資金者得天下,哪個企業上市融資成功,那么它就獲得足夠的兵馬糧草。否則,企業既融不來錢,又面臨財務風險,日子真沒法過。” 一家創業板“正選”企業的負責人表示,原本他們打算募股2個億建立4條分別生產不同高科技產品的生產線,并且已經做了大量的技術儲備,工人培訓工作,但創業板遲遲未推出,使高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計劃至今只能是“空中樓閣”。而且為了支持高額的研究開發費用,他們已經開始出賣一些研究成果了。 那些為創業板而“創業”的企業就更苦不堪言了。 某企業為了和高科技沾上親,以便在創業板上市,從銀行貸了一大筆資金引入了一項技術,這項技術還算可以,但他們負債經營,財務成本很高。老板苦著臉說,創業板再不開鑼,他們就要跳長江了。 過高的預期令企業支付了不菲的代價。為上創業板所做的準備工作是繁瑣的:規范企業管理,健全組織架構;補辦有關手續,避免關聯交易;調整會計科目,制造兩年連續贏利;強調主業突出,包裝自己的高科技項目。為了完成上述這些工作,他們就得請券商、律師、會計師,各項費用支出價格高昂。除此之外,公關、請客吃飯拉關系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實。某知名企業為在國內創業板上市,光是補交稅金就是幾百萬。 券商 自結繩索 創業板瘋狂過后的券商裁員潮也算得上是證券市場一道獨特的風景。對券商來說,早已抓在手里的創業板企業就像一塊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一位證券公司的副總裁無奈地說:“開始我們認為創業板會很快推出,就趕緊招了一批人,大約有十幾個,充實力量搶奪資源和市場。原來招的人現在閑著沒有事做,裁員是必然的。” 創業板的競爭,最直接地體現在對上市資源的競爭。為了盡可能多地占有上市資源,大部分券商都采取了人海戰術,派出了大量的業務人員,普遍撒網,不惜成本地去聯系企業、培育項目,舉辦或參加各種各樣準上市企業研討會。 山東證券投資銀行部的總經理助理劉玉星經歷了那最忙的一段時期。為了尋找創業板的上市資源,他一個企業接一個企業地跑,調查、摸底,馬不停蹄。而公司里長期出差并不止他一個人,奔忙于企業之間的更不止山東證券。 雖然有關部門并沒有正式公布創業板保薦人名單,但國內絕大部分有主承銷商資格的券商都很“自己”,無不非常自覺地以保薦人的身份,大量地去接觸企業、開發項目。這其中除了一些在主板一級市場大名鼎鼎的老牌券商外,一些新券商的身影也尤其活躍和突出。他們突破地域、規模等各種各樣的限制,積極奔走于全國各地的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各科研院校和任何一個有可能產生創業板公司的地方,為了尋找項目資源幾乎掘地三尺。 券商在創業板上的競爭也蔓延到了對人才的占有上。首先是幾家大券商先后刊登大幅招聘廣告宣稱要四處招攬人才,一次性招聘數量都幾十人到上百人。緊接著一些新券商也迅速跟進,西南證券刊登的招聘啟事顯示公司將招收120多名投行人員。 新券商為什么都對創業板如此厚愛?“國內一級市場的份額基本上已經瓜分完畢,后面發展起來的券商別說占據一席之地,就連插根針都很難;而創業板是一個全新的市場,在這里,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只要你準備的比別人充分,市場就是你的。”聯合證券的博士在企業一蹲就是幾個月。 從各種渠道反饋的信息看,在上市資源的占有上,無論從質量上還是數量上來說,新券商都不輸給老牌券商,而且有些新券商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并借創業板之機把這些優勢充分發揮了出來。 但現實的問題是,創業板遲遲不出,比誰更努力的競賽正在轉變為比誰更撐得住的苦熬。 當然,對于有些券商而言,更大的風險產生于其運作過程中的“越位”動作。一些券商不滿足于只拿承銷收入,或者在公司內部嘗試性地成立了“創業投資部”,或者參股風險投資公司,投資規模從1000萬元到幾億元不等。盡管證監會后來發出通知,禁止證券公司開展風險投資業務,但少有券商放棄前期投資退出來。 對于這些“偷嘗禁果”的券商而言,只要創業板不出,它們就不僅要承擔普通風險投資商的風險,其所包裝的素質較差的企業也很難有其他退出渠道。如果這些企業因資金跟不上而倒閉,券商的損失就更大了。 創投 出口創傷 在創業板呼聲最高的時候,深圳、上海等地方政府紛紛為本地企業排名,這些企業成了風險投資商爭相投資的香餑餑。有些投行專家們手持二板擬上市企業名錄,走遍中國大地,積極尋找與這些掛上二板號的幸運兒類似的企業或項目。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將挖掘出來的潛力企業作為儲備。 “某著名經濟學家的公子坐著飛機天女散花般地在兩三個月內投了二三十家企業。”這是在內地創投界曾經廣為流傳的故事。要知道,按照正常業務進展速度,大的創投公司一年也就能投幾家企業,因為前期對企業的考察、溝通與談判工作是繁瑣而費時的。當時內地創業板傳遞出來的“全流通”的信息無疑具有“套現”的太大誘惑力。 上市之前,企業要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改造過程中,一般要增資擴股,即私募。這時候,風險投資商往往通過企業私募擠進去,以圖在未來的創業板上獲得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利潤。 如果這部分投資當初是按正常的比價投進去的,只不過需要時間來調整戰略尋求退出,損失的也就是一些財務費用。但問題卻沒這么簡單。很多風險投資商為了爭項目,對被投企業的估值都很高,有的已經遠遠高出了私募可以承受的范圍。正常情況下,私募一般以平價或溢價來完成。即使是溢價,上漲幅度也不會很大,也就是根據公司凈資產向上浮動一兩倍。但對瞄準創業板的企業,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公司上市后預期的股價可能達到30元甚至50元,那么為了這30元甚至50元的價格,風險投資商在私募時每股付出六七元也在所不惜。于是,凈資產每股只有2元的股票會賣到六七元甚至更高。 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公司借深圳熊貓網絡私募時入股,每股竟然作價12元,而12元是這樣一個概念:即使在主板市場,一般股票的發行價也不過如此。這個當時被認為是天價的神話后來在本刊記者的采訪中又被打破:河南某企業當時曾經把價開到16元/股。但現在創投進入的門檻已經重重地摔落到2元/股。 創業板前景模糊,原有的高預期也就無法存在。風險投資的出價遠高于企業凈資產,這部分被夸大的議價就是風險投資的賬面損失。在根本找不到如此高價格的退出渠道時,任何常規形式的退出都意味著,風險投資的賬面損失會成為實際損失。 機會成本才是最大的損失。光大證券的每個投行小組一年至少能做成一單IPO或增發配股的業務,每一單至少有1000萬元左右的承銷收入。而一兩年時間都被花到了創業板上,主板的投行業務卻被忽視了。光大證券的徐戰平博士說,這種虧損量化起來將非常驚人。 一位風險投資機構的副總裁大倒苦水:“當初我們這些風險投資機構就像過年一樣興奮,爭先恐后地挑選有意上市的企業,急急忙忙為他們進行股份制改造,不加思索地使自己成為這些公司的股東。在這股洶涌的潮流中,我們公司也成了3家擬上市企業的股東。開始我們算得很美,就按每家投入1000萬元計算,企業一上市,至少會有3倍的回報,那我們在一家公司就能賺2000萬元,3家企業就是6000萬元,何況,我們投資的數額還不止3000萬元。現在就數我們最背運,不管怎么說,很多要上市的企業已經拿到錢了,股東們大都已經出了資。而我們的投入卻沒有回流的渠道,是被套得最死的。” 誰的損失誰的痛 “企業能有什么損失?把股份瘋狂地分攤出去,張三李四的錢全跑到自己的口袋里了。只不過是說本來認為有塊云彩要下雨,沒下罷了。”一位創投企業負責人對企業談損失表示不屑。 “把發行股票看成是一種收入,把前期工作看成是對應收入的成本。”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崔勇博士一語道破企業“損失”的實質:“國外發行股票成功與否也是以錢進來作為標準,但他們都非常清楚這是出讓了股權,利用巨額社會資金創造企業王國的過程。” 至于投資人,一夜暴富的扭曲心態,違背市場規律的投資瘋狂,不僅放大了他們自己的風險,還放大了整個市場的風險。 “單從個體來說,誰花錢誰虧了,但從整個社會角度來說,卻是一次經驗的積累。”崔勇如是分析。 內地創業板大事記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了《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提出“在做好準備的基礎上,適當時候在現有的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專門設立高新技術企業板塊”。 ★2000年1月26日原中國證監會主席周正慶在全國證券期貨工作會議上指出,2000年要著重抓好十項工作,第一條就是建立高新技術板。 ★2000年3月17日原科技部部長朱麗蘭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透露,關于在深滬兩個交易所創立高科技板塊的工作最近進展很快,中國證監會和科技部都在加快步伐,積極推進這一工作。 ★2000年3月28日國家計委“2000年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報告”白皮書提出,2000年要設立證券市場的高新技術板塊。 ★2000年10月15日第二屆高交會“高新技術論壇”上,深交所副總經理胡繼之發表了題為《創業板市場與深交所使命》的演講。這是深交所首次公開就創業板市場所作的全面系統的闡述。 ★2000年10月18日深交所發布《創業板市場規則(咨詢文件)》。 ★2001年10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深圳第三屆高交會上發表演講全面闡述創業板,明確創業板正在正常的準備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