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6.24行情,大家還是寄予了很大希望的。而其啟動之初凌厲的攻勢,也確實令人頓生耳目一新的感覺。但隨后的走勢,卻好象開玩笑一樣,讓我們經歷了一個從遲疑到迷惑、從迷惑到失望的心路歷程。這其間,很多股票的成交,又恢復到了行情啟動前的“微乎其微”。
對于這樣的市況,投資者最頭疼的就是市場中缺乏熱點。缺乏熱點,就意味著難以形
成持續漲升的個股,缺乏有效的獲利機會。而這,無疑是造成交投稀落的罪魁禍首。
那么,熱點是怎樣形成的呢?
回首往事,每一個新熱點的形成都催生出一輪波瀾壯闊的大行情,自是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像1996-1997的績優概念、1999-2000的網絡科技,曾經成就了多少投資者的光榮與夢想。如果理性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熱點在形成時還是頗有共性可尋的:
1.覆蓋面廣闊。不論是績優概念、還是網絡科技股,在當時都曾席卷深滬兩市,涉及其中的公司數量極為龐大,形成了深厚的群眾基礎,這是它們與那些曇花一現的“流星”熱點的根本區別。像一些諸如香港回歸概念、深滬本地股等,由于外延狹小,自然無法吸引整個市場的積極參與。
2.切合當時的市場情況。1996年時,市場普遍股價低企,市盈率很低,在這樣背景下,績優股的炒做當然一呼百應。而在1999年時,盡管股價已深幅調整,但公司盈利能力也不比當初,這時績優股自然難以形成市場共識。而網絡科技其時正處于推廣階段,勢頭生猛,以其鋪天蓋地之聲威,加之以“市夢率”之說塵囂甚上,當真是想不熱都難。
以此要素觀之,眼下一個正在熱身的新熱點倒是需要引起注意———外資購并概念。首先,它可能涵蓋的范圍足夠大。在中國入世后,除了像金融、汽車、商業領域面臨著外資參股的機遇外,由于中國市場的巨大吸引力,實際上很多行業都將面臨著全新的選擇。像美國尤卡公司與吉林炭素、蘭州鋁業與法國鋁業公司設立合資公司之類的例子,今后將日益頻繁地見諸報端。其次,這個熱點也極為切合目前的市場情況。在經歷過持續調整后,市場做空動力已相當有限;但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難盡人意,股價想象空間不足。在這種背景下,傳統的以業績為主線的炒做難以展開,只有概念性的炒做更容易進行。而外資購并題材,在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層面上,主力炒做起來自是游刃有余。而且,隨著入世進程的深化,不少行業也在加快向外資開放的步伐,管理層不斷完善游戲規則,這些舉動當然會為外資逐步的引進創造更好的條件。
現在,外資購并概念對市場的影響力還很有限,但已逐步開始顯示出了成長的魅力,它們會成為一個新的熱點嗎?我們姑且觀之。(秦風)
熱力推薦摩托羅拉 三星 三菱 松下手機圖片專區,最炫、最酷、最流行!
和心愛的她養個短信寶寶,體驗浪漫虛擬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