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湘源
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炒得如火如荼,但是,用第三只眼睛來看,“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深圳本地股重組不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一、雷聲大雨點小
深圳本地股重組從來是雷聲大雨點小,到目前為止的情況表明,此次似乎也不例外。深圳本地低價股的炒作,其背后都是重組甚至僅僅是重組預期在支撐。這里面反映了市場投資理念的變化,同時也不無深圳本地股的炒作特點。但是在實質性重組方案八字未見一撇的情況下,市場對此類股票重組預期的瘋狂炒作,其實不啻望梅止渴。
以深寶安、深深房、深賽格為首的深圳本地股雖不是問題股,但從股價來看,其調整的時間和幅度也非常地大。在質地上,這類公司由于長期經營上處于虧損或微利的邊緣,重組顯得十分迫切。由于深圳市政府已將本地上市公司的重組列為重點工作內容,主力借勢大肆炒作深深房、深寶安、深賽格等深圳本地股,顯然不是無風起浪。其消息基本上均來自于深圳市政府準備將六家大型國企(能源、水務、燃氣、賽格、公交、商業銀行)進行國際招標。六家企業涉及眾多上市公司,其中賽格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最多,包括深華發、深賽格、賽格三星和ST達聲,如果賽格的國際招標成功,必將對這幾家上市公司產生深遠的影響。但蹊蹺的是,據深賽格和賽格三星近期的澄清公告,重組或重組的重大進展,對于它們還是未來時或未來進行時。來自另一家被視為本地股重組龍頭的深寶安的消息也表明,其剛剛進行的國有股份劃轉,不過是市級國資公司和區級國資公司的轉手游戲,而且后者明確表示,六個月內尚無重組計劃。至于深深房,則不僅2001年每股收益虧損,而且2002年上半年預計仍將出現一定程度虧損,造成虧損的原因據稱是受增加新開發土地投入和部分工程項目未結算影響,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較去年同期相比沒有增長,但主營業務成本卻較去年同期增加,另外控股子公司的業績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其實說到底是人們所寄望的重組并無實質性進展。
二、救市手法重出江湖
如果說,去年下半年開始發動的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大體上還有點象是市場主力的別出蹊徑,那么,此次的行情再度啟動究竟是市場行為還是政府行為,就值得置疑了。深圳市別出蹊徑,請出券商來當操盤手。今年深圳兩會期間,部分券商參與了由深圳市人大、政協組織調研小組,分別到各資產管理公司、投資控股公司及下屬的企業去調研,與企業的管理層、工會領導、人事部門負責人、職工代表進行了座談,傾聽企業和員工的呼聲,就調研結果提出重組草案。據稱,深圳市政府將設計方案的重任交給券商的用意,在于走出股權或資本在本地圈子之內劃來劃去的老路子,借助于整個資本市場對金融、物流、公共基礎設施、房地產建筑業、旅游等幾個行業的國有資本進行整合。此舉不禁令人想起了深圳歷史上的救市故事。
當深圳股市還只有“老五股”的時候,剛剛開業的深交所連續10個月暴跌。1991年4月22日,成交量為零。從8月19日開始,深圳市政府接連開了五次救市會議,最后決定建立深圳市證券市場調節基金。調節基金和幾家機構籌集了2個億的資金入市。以當時深市50億的市場規模而言,2個億當然不足于托住整個市場,但由于全力托住了龍頭股深發展的走勢,終于力挽狂瀾,穩定了股市。
雖然同10年前的那次救市的目的已經根本不同,現在的重組是為了救上市公司,但基本思路有相通之處。市場意識告訴深圳人,資產重組同樣離不開市場的支持。深圳市政府借券商之力,是否打算走投資銀行的路徑來盤活資產,目前尚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這也許不過是極為富有想像力之舉。
三、救市還是救公司
深圳本地股重組一向題材豐富,風頭甚健,但是,如果與深圳本地股面對面,不難發現:在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由最初的5家發展到目前的80家的情況下,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的總資產與深圳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為1.48,遠遠超過所有上市公司資產總和與國家GDP的比值0.356,與此同時,深圳本地股業績卻不盡如人意。特別是一批早期上市的本地股,業績高不成,重組低不就,問題多多,虧損累累,成了深圳股市和深圳地方經濟的拖累。
統計顯示,深圳本地虧損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虧損程度也呈上升趨勢,2001年由上年的9家增加到到16家之多。深圳本地虧損公司占2001年全國虧損上市公司總數的10.67%;虧損面達20%,比深滬兩市公司虧損面高出近七個百分點。2001年深圳本地16家虧損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高達-1.0754元,導致深圳本地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水平急劇下降,累計凈利潤僅為60556.20萬元。平均每股收益由1999年的0.19元,2000年的0.16元,下降到0.01743元,僅為深滬兩市上市公司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的12.82%,該數據甚至比深圳市場513家上市公司加權平均每股收益的0.06元還低71%。在全國國有企業三年解困目標基本實現的背景下,深圳本地股業績卻節節下滑,這與深圳特區改革開放的窗口地位完全不相稱。深圳本地股重組提上議事日程,乃題中應有之義。
不管打什么牌,資產重組是見效最快的王牌。參與設計深圳本地股重組方案的有關券商認為,在深圳本地股重組過程中,可以考慮以下四種模式:一是通過國際招標方式,開放股權,積極主動地引入國外的戰略投資者。二是超常規運作,向外擴展模式,加大對深圳本地股重組力度,形成較強競爭力的深圳本地股群體。三是資產置換模式。通過資產的整體置換或部分置換使產業得到調整,改變上市公司的資產結構并加快國有企業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四是通過股權和資產的有償或無償劃轉,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優化重組。據說,這些思路目前也逐漸為政府和各界所接受和認同。
深圳市政府早在1999年6月在考察和學習了上海經驗之后就成立了虧損上市公司幫促領導小組,目前有22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重組,其中包括2家PT、4家ST公司,但顯然,是次重組顯然缺乏應有的力度,重組成績乏善可陳。作為重組的重頭戲,深石化與其控股股東深圳石化綜合商社之間進行了一系列資產重組。事實上,由于并未涉及產權結構的重大改革,基本上屬于系統內部搭積木式的重組,重組來重組去,不過是維持了深石化有限幾年的表面繁榮,2001年經"集中"清理壞帳,反而一舉巨虧15.76億元。另一家重點扭虧公司ST中華雖然在債務重組上大進大出,但年年唱扭虧年年都虧損,2001年越虧越多,干脆一下子虧了22.6億元。
如今,深圳市政府嘴上說決心改變上市公司“改制不轉制”的情況,調整布局,有進有退,但當前的工作重點尚未放在做上,更多的似乎只是在嘴上。
四、尋租動機的本能反應
深圳本地股重組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大有先聲奪人之勢,應是出于券商尋租動機的本能反應。
從2002年3月1日開始,已經炒作過一番的深圳本地重組概念股卷土重來。據對在深市上市的70家深圳本地股的統計顯示,在四個月的時間里,至少有26支股票的股價上漲幅度超過了30%,占統計樣本總數的37.14%,其中漲幅超過50%的有13家之多,占總數的18.57%。許多股票在去年底今年初大漲過一回之后,又梅開二度。例如,深賽格上漲了78.52%,深深房上漲了75.88%,深寶安上漲了75.235。深寶恒、深天地、深國商、新都酒店等也分別上漲了71.19%、69.61%、68.68%、60.03%等。鑒于此類個股大多業績泛泛,重組虛虛,其股價的過度上漲不免有透支重組預期之嫌。
深圳本地重組股在二級市場的突然崛起,是“流氓兔”效應的表現。“流氓兔”大行其道,根本不管價值不價值,理念不理念。但是,考慮到券商和市場一般投資者處在信息對稱的地位上,考慮到券商實際上正在成為深圳本地股重組方案的設計者,那就絕不是這么一回事了。作為此輪行情的發動者,信息的不對稱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種難得的機遇:讓我先吸一口血。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深圳本地股重組上,市場和政府本應該有走到一起的理由。因為對于企業來說,從根本上改變企業主營業務盈利能力的關鍵在于實質性重組,而對二級市場來說,重要的并不在于重組的結果,而是它的過程。
但如前所說,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的崛起,事實上是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了。其時,被視為本次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風源的一位深圳市政協委員的提案還沒有出世,而導致賽格系等成為重組明星和大牛股的深圳市六家大型國企(能源、水務、燃氣、賽格、公交、商業銀行)進行國際招標的消息也還沒有出籠。盡管資產重組中的莊家操縱和黑箱操作等問題不容忽視,但要說市場主力對深圳本地股重組具有如何過人的預見力,畢竟是很難想像的。事實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市場主力不過是在深圳市場由于缺乏新股輸血而長期萎靡不振的情況下,出人意料地打出了同滬強深弱對著干的怪牌,從而取得了出奇制勝的效果。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市場主力的出牌思路對上了深圳市政府的心路。雙方在救活深市市場這個共同目標上不謀而合走到了一起。
深圳證券市場兩年前開始停止發行新股,也許是為日后深圳主板并入上海市場,將兩地A股合并鋪路。但由于擬議中由深交所承辦的創業板難產,深市行情從此一蹶不振。深市何去何從,引起廣泛關注。據悉,深圳市政府去年以來多次要求恢復深市的新股發行功能。深交所在今年五月也曾向有關部門反映,要求恢復新股發行,但中國證監會表示暫時不作考慮。深圳市場主力和深圳市政府合謀發動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刻意再次挑起深強滬弱之爭,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
筆者以為,不管深圳市場主力和深圳市政府是否另有深意,就本次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來說,其健康發展的關鍵不在于題材是否豐富,也不在于資金是否充足,而在于是否名副其實。否則,不管深圳本地股重組行情能夠反反復復炒上幾遍,如果虛火太旺,泡沫過大,過分透支重組預期的活,終將自食其果。這才是十分令人堪憂的。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