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藍姝 深圳報道
梅開二度皆有因
今年的投資者不免要喜歡上深圳土生土長的本地股,深圳本地股已經兩度帶來了中國股市的新景觀:第一次在三月,引來了低迷已久的中國股市的反彈;第二次,上周,深圳本
地股搶在國有股減持叫停重大利好前開遍了紅花。而背后支持這片股市紅花的是深圳本地股正在或者即將進行一場大范圍的重組,由政府為主導的力量來推動。
一份最初來源于深圳一位人大代表的提案引起了廣泛反響:深圳本地股龐大的群落占到了深圳GDP比重的2.2%,這個群落出現的問題影響著深圳的形象,由政府出面促進深圳本地股的重組,是時候了。
十年股市發展造就了深圳龐大的本地股群落:包括H股深圳共有本地上市公司79家,其中市屬、區屬國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有39家。自身優勢透支過后,最初花樣年華的良辰好景不再:大范圍的深圳本地國字號公司陷入經營困境,在虧損或者瀕臨虧損的邊緣奄奄一息。有國信證券最近的實地調研數字為證:2001年深圳本地80家上市公司實現凈收益僅6.05億元平均每股收益僅為0.017元,已經遠低于深滬兩市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而其中16家虧損公司虧損額高達73.41億元,平均每股收益竟達-1.067元。更有像ST中華、ST石化、ST英達、深康佳和深深房這樣的破落戶們虧損額高達60億元,其中ST中華以虧損22.6億元創下了中國證券市場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
正如深圳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主任賈和亭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深圳本地上市公司現在是多癥并發、問題多多:公司資產狀況較差,資產負債率較高;產品缺乏競爭力。主業不突出,處于一般性競爭力的公司較多;上市公司管理水平較低,企業內控及監督機制不健全、不規范,財務風險較大;部分上市公司國有股權比例過高,公司治理結構不健全;一些從事房地產開發的公司面臨成本上升的嚴峻形勢。
深圳已有中浩與金田退市了,另外的16家ST們情況讓人難以樂觀,深圳本土的上市公司已經在嚴重地拖深圳經濟的后腿了,改制不徹底與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后遺癥畢現,“深圳速度”越減越慢了。
而投資者對于深圳本地股重組的追捧,乃出于某種預期,相信深圳會拿出破釜沉舟的舉動,找到新的出路。
政府廣施父愛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特區優勢在慢慢散失,城市綜合競爭力受到來自方方面面的挑戰,父愛的蔭澤越來越小,深圳的時間與機會不多了。
深圳政府的行動早在去年底的時候就靜悄悄地開始了:去年十二月份深圳市國有投資管理公司將深能源27%多的股權向法國電力等九家國內外巨頭公開招標,這是一個強烈的信號:深圳已經在開始動作了,1600多億的國有資產,深圳要實行有步驟、分階段的退出。深圳的想法是引入實力股東,優化股權結構,帶動深圳經濟的新活力。
呼聲與響應到今年是如此強烈。大刀闊斧的行動在政府方面全面鋪開了——年初,深圳有消息稱,深圳要對能源、水務、賽格、深圳商業銀行等五大企業進行公開招標和拍賣,其主要目的在于引來國際跨國公司和戰略投資者。深圳體改辦、國資辦均在馬不停蹄地研究和制定相應的配套文件。為推進深圳本地上市公司尤其是國字號上市公司的重組,國資辦旗下三大國有控股公司(投資控股、建設控股、商貿控股)大會小會開了無數場。三大國有控股公司正在各自開始拯救旗下的上市公司。
針對深圳本地股的情況,深圳市國資辦的重組思路是:將本土上市公司分為好、中、差三種類型分別進行重組:對于資產質量好、主導產業突出、持續盈利水平較高的公司,將充分發揮其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促進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對于資產質量一般,主導產業不太突出、盈利水平不太高的公司,主要通過資產置換的方式,提升資產質量,恢復和提高融資功能,促進長遠發展;對于資產質量差、產業分散,主業發展前景黯淡、盈利水平低以致虧損的公司,資產重組的思路是整體轉讓,對長期虧損、資不抵債、重組無望的,則堅決實施破產。而重點和壓力在后兩類企業,因為它們比例很大,也是此輪重組真正要操心、要看到實際效果的。
深圳重組本地股的事情驚動了中央,一個月前,由國務院國企工作辦公室專門組織了一幫人馬前來深圳考察。工作組對深圳的思路與想法基本是贊同的。
而深圳市政府目前的另一個動作是正在四處調兵遣將,一些大型企業的高層近來出現了幅度較大的人事調整。深圳借用了上海政府重組其上市公司的一招,國有股劃撥,這當然僅限于師出同門的手足之間。深圳市政府的決心很大。近來,又出現了一項大動作,對本地金融高層進行了大幅度的人事任命與調整,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闞治東突然被調任南方證券擔任總裁,同時建設控股副董事長賀云調任南方證券執掌帥印,此外,國信證券、深圳發展銀行、深圳商業銀行的高層也進行了調整。知情人士透露,這與深圳本地股的重組密切相關。一些深圳本土的券商被要求成為重組的參謀與牽線人。
雨點打在誰的臉上
深圳想學上海政府此方面經驗,利用政府的人脈與影響力為深圳本土的上市公司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
來自政府的有關人士證實,以三大國有控股公司為代表,重組正在按部就班進行,市場可以看得到的動作有:投資控股已將旗下的賽格集團換帥,除了已經退市的中浩,賽格似乎正在謀求旗下幾大上市公司的重組;建設控股旗下大多是地產類上市公司,目前已經由建設控股親自操刀,將自己的另一個子公司深圳東部房地產開發公司拉到虧損的深天地大股東的位置來主持大局;商貿控股繼續將去年的動作深化,由后起的農產品一手將陷入困境的深深寶帶出泥潭。此外,轟隆隆的雷聲下,實際的動作并不是很多,而且,還有一重是,僅靠深圳本土企業自救的話,力度是遠遠不夠的。
16家ST隊列里的虧損公司更是火燒眉毛地需要重組,這是繼續生存的惟一希望。除了ST中華由華融資產管理公司出面,初步解除了牽涉眾多的擔保鏈上的死結問題外,更多的ST們恐怕需要自己的努力與行動。但是眾多國字號們更多是無奈的口吻,面對積重難返的攤子,只有坐等政府來給自己動手術,“反正虧了是國家的”,這是一些深圳國字號們的普遍心態,就像虧損已達16億的深石化一位人士所言:“當初日子好過的時候是政府讓我們怎么樣就怎么樣,現在依然是”,坐等政府相救,也許注定了這是一場積極性與配合不充分的政府獨角戲。
靚女先嫁,作為吸引外來鳳凰的招牌,深圳亮出了出讓能源集團、水務集團股權的王牌,鳳擇木而棲,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深安達嫁入北大豪門、鹽田港傍上李嘉誠大款這樣的好運氣,深圳的“頭號靚女”能源集團的招親結果遲遲懸而未決,深圳的吸引力與新前景正受到某種前所未有的考驗與挑戰,這是此輪重組必須承認的現實。
和早年登陸或者游弋深圳的資本四處出征重組內地企業相映照的是,深圳實力強盛的本土民營企業少有表現參與重組的興趣,一位正在重組內地一家上市公司的人士透露真情:“重組內地企業,成本要低得多。”他表示,對于多年來知根知底的深圳企業,先按兵不動,“等公司著急了,會賣得更便宜”。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
“靠國企救國企,肯定從根本上無法優化企業固有的機制弊病”。深圳一位參與此番重組的官員稱。而深圳這番做出率先開放服務業領域20個行業,其根本目的還是向外資大搖鳳凰樹,一位學者建議深圳政府要“現實和理智地面對和解決各種已經出現的問題”,深圳的企業首先要克服過去那種養尊處優的國企病。
但愿轟轟烈烈的一輪重組風聲不單只是二級市場炒家借以發揮的題材而已。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