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滬深股市成交2700多億元,平均每天成交近400億元,其中6月24日的成交如果算上B股,竟有近1000億元之多。可以說,這幾天每筆交易額在50萬元以上的,簡直可以說不可勝數,就是100萬元以上的也是屢見不鮮。撇開尚未實行大宗交易制度的滬市不談,在已經開始啟動大宗交易的深市,按理正該是大宗交易大顯身手的大好時機。然而,人們卻驚奇地發現,大宗交易卻杳如黃鶴,影蹤全無。人們不禁要問:大宗交易哪里去了?
隨著今年3月19日尾盤羅牛山的一筆1980萬股的大單交易,大宗交易開始在我國股市首度登場。這筆交易,成交價格與當時盤面的交易完全一致,在不影響市場走勢與股價的情況下,迅速完成這樣的交易顯然對買賣雙方都是非常有利的。據說,這正是深圳交易所推出這一制度的初衷。大宗交易與普通交易在交易規則、申報規則及競價規則上都不相同,也不在同一個交易系統內運行。其委托在交易日14:55分前輸入,價格申報限制在當日成交價的最高價與最低價之間,交易價由買賣雙方商定,只能在某一券商的同一席位上申報,經交易系統確認后撮合成交。當日收盤后,交易所將其成交量和成交金額納入每日證券當日總成交量和總成交金額,但不納入實時行情及指數的統計。這樣的大宗交易方式,雖然是為海外交易所普遍采用的一種交易機制,但在國內尚屬新生事物,由于其單筆交易規模遠大于市場平均單筆交易,可能會引發機構投資者運作手法的創新。深交所此次“敢吃螃蟹”的舉動,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但是,自從首筆大宗交易成交以來,關于大宗交易的信息就象折斷了翅膀似的沉寂無聲了。是不是由于行情過于清淡而影響了大宗交易呢?不是的,就深市而言,深圳本地股行情差不多是同大宗交易同步發動的,迄今為止,由于深圳本地股行情的火爆,帶動了深市的成交量屢次直逼市場規模超過其將近30%的滬市,甚至一度出現了久違的深強滬弱的走勢,期間單筆交易達到50萬股以上的不計其數。如果大宗交易確實為機構投資者所好,那么,大宗交易當不至于無人問津。是不是對大宗交易有不同意見呢?不同意見肯定是有的。
一種意見認為,實時行情和指數不反映大宗交易,同時也就意味著指標真實性的喪失。一種意見認為,不排除在更方便地達成某種內幕交易的同時,存在利用大宗交易和指數的分離操縱股價的可能。
一種意見認為,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大宗交易有可能成為在交易所眼皮子底下進行的暗箱交易。如果大宗交易的推出又是一個不成熟的決策,人們除了遺憾之外,實在也無話可說。不過,大宗交易如果確實有利于增強市場交易的透明性和公開性,減少證券市場莊家換籌及分散帳戶等黑箱操作,那么,就不應該因噎廢食。如果只是為了不至于沖淡近期好不容易激發起來的井噴熱情,而對充斥其間的大筆對倒交易等股價操縱熟視無睹的話,那么,將來一旦需要重拾大宗交易之牙慧的時候,不知將何以自圓其說?
目擊者,親歷者,見證者,知情人――《焦點訪談》期待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