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潘圓
意料之中的火山爆發了,中國股市再次為一個主題而瘋狂。與去年10月23日大盤漲停時的蔚然景象如出一轍,今天上海綜合指數、深證成分指數分別上漲144.427點、297.451點,兩市合計創造了898億元的成交量,再次驗證了政策的力量。
當飄紅的大盤再次映紅了一個個財富的夢想時,我們不應該因為眼前的雀躍而忘懷曾經的傷痛。一年來國有股減持的風風雨雨,不應該為利益的漲落而遮掩。伴隨這一進程的理性思考,將照亮資本市場未來的道路,也許更將為中國的改革提供民主決策的案例。
去年6月國有股減持政策的出臺,引發了被稱為中國股市第6次跌市的大跌。上證指數由2001年6月創下2245.43點的高位后,輾轉回落至2002年1月29日,上證指數下跌達到40.3%,A股流通市值從18161億元人民幣減少至10772億元,損失7389億元,減幅達40.6%。既然是摸著石頭過河,代價總是難免的。然而,7000多億元流通市場值的蒸發以及股民千瘡百孔的心,總讓人覺得代價太過沉重。
然而回頭來看,我們是否又一無所獲?從暫停國有股減持,到征集減持方案,再到公布階段性成果,至最后的終止減持,在這場與市場的博弈中,展現了管理層在糾錯路上的掙扎與猶疑。
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指出,停止減持國有股表明政府能接受群眾意見,完善改革措施。在談到暫停及停止減持時,人們更愿意使用“糾錯”乃至知錯能改的字眼,糾錯機制的建立也許是資本市場在這場起落中的最大收獲。一位證券界人士說:“一個明智的政府是社會最大的福祉,一個傾聽民意心態開放的政府是值得信任的政府。”
“經過前10年擴張式規模型的發展,中國資本市場正日益進入結構性調整時期。隨著改革從表象進入到深層,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將越來越難以避免。決策層不可能不犯錯誤,重要的是要有修正錯誤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規避系統性風險。國有股減持停止的決策過程正是在這方面提供了一個樣本。”著名股份制專家劉紀鵬強調,國有股減持的出發點是無可厚非的,但由于角度不同,主觀愿望有時可能會與客觀發生偏差。好的事情,由于度的問題、措施的問題沒有把握好,很可能釀成系統化風險。一旦風險綜合釋放,將可能導致改革的失敗。“因此,改革一定要注意方法論的問題,不僅在理論上,實踐上也要注意。糾錯機制就是方法論,是決策機制選擇的問題。這一過程必將對人們的思想認識及政府決策機制產生深遠影響”。
劉紀鵬指出,“跳出證券市場來看國有股減持的過程,其意義非常大。政府部門在其出臺的政策與市場反應發生分歧時,果斷叫停并且征集意見至最后終止政策,開了決策機制民主化的先河”。
自從國有股減持方案征集意見以來,今天證監會又就規范上市公司增發新股問題開始征集意見,管理層在解決重大問題時正更多地訴諸民主決策的機制。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也陸續在制定政策時征集社會意見,這種姿態激發了民間智慧的火花。伴隨著減持的起落,一度困擾資本市場的規范與發展問題的思考也日漸清晰。在將房屋推倒重建,還是邊修理邊建設的選擇中,管理層正日漸傾向后者。在“發展中規范”的意見已成為政策導向。一年來,中國的資本市場經歷了風雨,也正渴望彩虹,它在和監管者一起成長。
(本報北京6月24日電)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