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黃湘源
國有股減持方案從去年6月12日頒布至今剛好一年多過去,從去年10月23日暫停至今也已8個月過去,國務院終于決定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這是利國利民、利股利民之舉,是證券市場的特大利好。
去年暫停國有股減持,并沒有使投資者心中的一塊石頭落地。揮之不去的陰影,始終影響著投資信心的恢復,這是證券市場在連續出臺一系列利好的情況下仍然難以擺脫頹勢的根本原因。投資者并非看不到中國證監會當初暫停國有股減持的勇氣,也不是無視近期連續出臺一系列利好的誠意,但是,毋庸否認,國有股減持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證券市場的流通性問題,而是一個經濟結構問題。就中國證監會的職能來說,其實是不堪勝任國有股減持方案總設計師的重任的。國有股減持的藍圖不僅需要呼喚最高行政權,甚至還可能需要最高立法權。
同時,這也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問題,需要的是政治解決或經濟解決的辦法。正如財政部和證監會發言人指出,國有股減持是一項重要的改革舉措,方向是正確的。但國有股減持是一項探索性工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制訂出系統性的、市場廣泛接受的國有股減持實施方案。這樣的看法是實事求是的。
事實上,去年中國證監會組織各方面專家提出了一系列被稱為框架性方案的東西,筆者當時曾經用“高、大、全”加以概括。高,就是將國有股減持的目標,定位于證券市場與國際接軌。大,就是利益最大化,把“多贏”作為政策目標。全,即“全流通”。坦率地說,“高、大、全”的主觀意愿雖然是好的,但是“一步到位”脫離中國國情,操之過急,勢必意味著將中國證券市場推倒重來,陷國家、陷市場、陷投資者于兩難的境地。證券市場股權結構人為地分裂成流通和不流通兩大部分,是證券市場一切弊端的總病根,但這一問題與國有股“一股獨大”聯系在一起,就不是單純的市場結構問題了。國有股減持問題涉及重大的政治經濟問題,它的解決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特點,需要在發展的過程中來解決。就是作為證券市場的歷史遺留問題來解決,也需要有一個過程。與其以“高、大、全”推行國有股減持,不如實事求是地對原有的國有股減持方案進行糾錯為好。
現在國務院決定,停止通過國內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撥給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國有股不在證券市場上減持套現,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可以在需要時,通過分紅、向戰略投資者協議轉讓等形式來充實社保資金。這樣做,將社保基金籌集資金和國有股減持分而之,不僅繼續確保了作為千秋功業的社保基金的資金來源,而且有利于在不影響證券市場穩定的前提下逐步解決國有股減持。
我們注意到,管理層對證券市場的方針正在出現微妙的變化。管理層終于認識到,對于轉軌時期的新興市場,政策出臺的時機有個合不合時宜的問題。正如周小川主席此次所談到的那樣:任何規則的制定和制度的推行,都要考慮市場的進程,以營造有利于發展的穩定市場環境為原則。近期滬深股市人氣開始有所回升,并不是靠任何新的政策利好所支撐的,而是管理層對幾個傾向性問題的糾錯得到市場認同所致。由此可見,恢復投資者信心的最好方法并不單純是增加利好的數量或力度,通過糾錯機制也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有錯必糾,是真心實意貫徹“三個代表”思想的具體體現。
在筆者看來,停止國有股減持,體現了對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真正負責,這是利國利民,利在長遠的大好事,是廣大投資者的福音。可以相信,通過停止國有股減持,政府的威信不但不會降低,反而可以獲得更多的投資者的信任;政策的信用不但不會降低,反而可以更加有力地恢復投資者對我國證券市場的信心;與此同時,前期見效不甚顯著的一系列政策利好,在停止國有股減持的特大利好的激發之下,非但不會相形見絀,反而會錦上添花,更好地發揮出凝聚人氣、激活交易的作用。當然,從長遠來看,國有股減持終究是要實施的,但吃一塹長一智,可以預期,只要管理層堅持恰當地把握政策進程,并適當輔以糾錯機制,今后國有股減持問題應當不至于再重蹈覆轍,我國股市也將有望進一步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