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就上市公司涉及的法律允許范圍內的會計調整之背景和方法進行剖析,并結合宏觀經濟形勢對上市公司2001年年報進行對比分析,從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年報的誠信度,給投資者一個很好的參考。
上市公司通常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及其特點
上市公司會計調整與處理的方法很多,例如對業務收入的處理、成本核算范圍的界定、費用的攤銷等等,不一而足。這就需要投資者掌握會計處理的一般原理與方法,以便能大浪淘沙,發現真正質地優秀的“黑馬”。投資者在報表分析過程中,不僅要看報表數據,而且要注意報表數據的計算過程,注意核對報表數據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全面比較各項財務指標,以檢驗會計信息的合理性和真實性。此外,投資者在年報分析過程中,應盡量收集有關宏觀經濟信息、公司行業背景資料、業內其他公司的信息以及公司披露的其他有關特定信息,通過比較,發現會計調整的環節,領悟其背后的真實意圖。
利潤操縱是年報“水分”的重要來源。“非經常性損益”項目較多被會計人員調整利用。非經常性損益包括以下項目:交易價格顯失公允的關聯交易導致的損益;處理下屬部門、被投資單位股權損益;資產置換損益;政策有效期短于3年,越權審批或無正式批準文件的稅收返還、減免以及其他政府補貼;比較財務報表中會計政策變更對以前期間凈利潤的追溯調整數。非經常性損益還可能包括流動資產盤盈、盤虧損益;支付或收取的資金占用費;委托投資損益;各項營業外收入、支出等項目。
上市公司還可以通過掛賬及攤銷處理影響利潤。如應收賬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應收賬款長期掛帳、待處理財產損失長期掛賬、在建工程長期掛帳等。在經營費用、管理費用、研究開發費用等的攤銷上,采取提前攤銷、延后攤銷以及加大或縮小攤銷比例等方式影響當期利潤。通過變更投資收益核算方法也可以影響利潤,將長期投資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為權益法,投資企業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資企業股權份額確認投資收益。
折舊方式的變更會造成會計信息失真。在影響計提折舊的因素中,折舊的基數、固定資產的凈殘值兩項指標還比較容易確定,但在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確定上卻較難把握。事實上,固定資產折舊除有形磨損外還有無形磨損,而且企業和行業不同,磨損情況也不相同,因此,企業往往有足夠的理由變更固定資產折舊方式。在對商標或專利等無形資產的處理上,上市公司既可以較高的價格向母公司購買,也可以較低的價格轉讓,并且在時機的選擇、購買費用攤銷等方面還大有文章可做。
通過關聯交易影響應收帳款數量。今年不少上市公司在政策的推動下,進行了大量的分紅派現,但是不少上市公司分紅的現金只能用蜻蜓點水來形容,每股僅派幾分錢。這主要是因為上市公司的利潤大多體現在應收賬款上,而不是體現在現金流量上。如果應收賬款增多,將給上市公司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因為應收賬款增多,表現為該公司的管理不力,而且應收賬款極易產生壞賬,增加上市公司未來的財務費用。而從目前不少ST、PT公司的經歷來看,不少此類個股之所以淪落到如此地步,與其應收賬款增多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利潤的構成情況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競爭力的強弱。上市公司的利潤構成主要有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投資收益等,而主營業務收入直接涉及到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的問題,所以,如果上市公司的利潤不是來源于主營業務收入的話,那么,就意味著該公司缺乏核心競爭力,進而就沒有持續性的發展空間。所以,如果一個上市公司的績優年報出臺時,假使這個績優主要體現在投資收益和其他業務收入(包括政府補貼)的話,那么,這個上市公司就不值得我們去投資。
上市公司報表的說明段往往隱藏著較多的貓膩。上市公司在年報中會按照要求詳細披露許多重大事項,其中投資者需特別關注的一些事項是:重大訴訟、仲裁事項;公司控股股東變更情況;公司收購及出售資產、吸收合并事項;重大關聯事項;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在人員、資產、財務上的“三分開”情況;其它重大合同(含擔保等)及其履行情況。另外,投資者要留心自己關注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巨額的對外擔保責任,如有,就要降低對此公司的評價。
2001年上市公司業績:增產不增收現象相當嚴重
去年1146家A股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收入總額為15299億元,平均每家為13.35億元,而前年平均每家為9.94億元,去年比前年平均增長34.3%,增長幅度是很可觀的。2000、2001年平均每家上市公司實現的主營業務利潤分別為1.96和2.57億元,去年比前年增長31.1%,與主業收入增幅基本相當,說明成本項目和營業稅金項目并未異常增長,主業利潤率保持穩定。但如果考察扣除三大費用后的營業利潤項目,2000、2001年平均每家分別為0.77和0.8億元,去年同比增長率僅有3.9%,遠遠低于主業收入和主業利潤增長率,三大費用消耗了大部分主業利潤,說明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們通過計算得出,僅管理費用去年就比前年增長了42%,另外,營業外支出項目2001年比前年猛增128.6%,有必要引起我們的關注,由此造成2001年的凈利潤反而比2000年減少15.8%,與主業收入增長34.3%形成非常鮮明的對照,說明去年上市公司“增產不增收”的現象非常嚴重。這一點也可以從每股收益和凈資產收益率上得到印證,2001年平均每股收益0.13元,比2000年的0.2元下降了35%,而凈資產收益率則下降了2.24個百分點。
2001年年報的又一個特點是虧損公司數量和虧損額創出新高。2001年上市公司實際虧損額高達304億元,比2000年的139億元猛增120%,創出了歷史記錄。包括按期預警預虧和延期預虧預警的上市公司,2001年出現業績虧損的上市公司達到155家,占深滬兩市1160家應披露年報上市公司的13.36%。而2000年的這一數字是96家,1999年則只有77家上市公司發生了虧損。虧損上市公司無論是從虧損金額還是從絕對數來看,都刷新了歷史紀錄。這與2001年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的發展態勢極不相稱。
從宏觀經濟基本面看績優及預虧、預警上市公司年報
應該說,去年我國總體經濟形勢還是不錯的,在世界經濟增速下滑、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日本經濟在衰退的泥潭中繼續掙扎的不利外部形勢下,我國經濟以7.3%的增幅贏得了“一枝獨秀”的美譽,并且亮點多多,正式加入WTO、申辦奧運會成功,甚至國家足球隊首次進入世界杯,都給我們的經濟抹上了些許亮色,人們有理由對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表現樂觀。但去年上市公司年報整體業績有所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主營業務收入保持34.3%的較高增幅同時,營業利潤增幅只有3.9%,凈利潤更是令人不可思議地下滑了15.8%,“增產不增收”的情況相當嚴重。我們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內部結構調整造成的分化,產業的生命周期也起了一種烘托作用。我們可以循著這條主線,從去年業績良好和虧損公司年報的不同表現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去年居于壟斷地位、行業利潤率較高的優勢龍頭企業業績總體趨升,如通訊、軟件、有線網和生物制藥板塊的優勢龍頭企業業績提升較為顯著。去年國內醫藥制造業產品銷售收入增長幅度在15%左右,其中中成藥、醫療器械類企業更呈高速發展態勢。2001年制藥業業績總體趨升,其中哈藥集團、同仁堂、太太藥業、天藥股份、雙鶴藥業、復星實業等上市公司向投資者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業績答卷。去年醫藥行業在我國入世的大背景下,眾多原料藥進口國關稅下調等利好因素的推動下,保持了快速發展態勢,其中入世受益的化學原料藥、中藥、醫藥商務等子行業在今年都面臨更大的發展機遇。
2001年因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大力拉動內需,繼續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使得房地產、煤炭、鋼鐵等相關行業主業增長,企業利潤回升。部分鋼鐵上市公司業績出現大幅增長,如萊鋼股份、韶鋼松山、杭鋼股份等公司。煤炭行業由于近幾年的關井壓產,供求關系得到改善,煤價出現恢復性回升,煤炭行業作為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2001年全行業實現扭虧為盈,成為今年國內經濟的一大亮點,煤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得到明顯增強。煤炭板塊2001年的平均每股收益也達到0.295元,同比增長26.1%;其中最高的金牛能源每股收益0.60元,其投資價值也逐步凸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城市供電、供水、水泥建材、電力、工程承包以及路橋城建建設承包、環保、房地產行業,2001年因內需拉動受益明顯,一些參與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奧運會建設等項目的公司業績大大受益。城市自來水供應行業如原水股份、南海發展,具有行業壟斷地位,而價格長期有上漲的可能,該板塊對穩健型投資者有較強吸引力。
家電、房地產行業各公司因會計調整、業務定位和經營管理能力不同,上市公司業績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突出。房地產行業2001總體盈利能力提高顯著,但由于會計處理方面的特殊性及公司之間的經營管理能力的不同,造就出截然相反的上市公司。一方面,萬科、金地集團等一大批公司取得不俗的業績,而深深房、珠江控股、渝開發等卻出現較大虧損。分析家電行業2001年報,我們可判斷空調、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盈利狀況尚好,如青島海爾、粵美的、格力電器、春蘭股份2001年每股收益分別為0.70元、0.52元、0.51元和0.445元。但彩電和VCD等黑色家電行業由于競爭異常激烈,價格不斷下降,利潤空間縮小,存貨加大,導致該行業公司存貨跌價計提加大,深康佳、美菱電器成為2001年虧損新兵,而廈新電子、廈華電子由于連續兩年虧損被ST特別處理。
從預虧預警公司情況來看,多數屬于夕陽產業,像化纖、化工、紡織等,行業環境的不景氣是公司虧損或業績滑坡的重要原因,像南華西、吉林化工等。其二是一些競爭激烈行業,由于長期靠打價格戰來爭奪市場,導致行業整體上市公司的業績水平下滑,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電行業,廈新電子、美菱電器、四川長虹等都發布預警預虧公告。三是某些公司去年委托理財數額較大,在去年股市的暴跌中損失巨大,相應沖銷了公司的營業利潤,導致整體收益下滑。去年會計處理方式的變革普遍使公司業績下滑,其中某些公司更是因此跌入虧損行列,去年資產減值準備在原有對應收賬款、短期投資、長期投資、存貨4項計提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對委托貸款、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等四項資產計提減值準備,影響了公司的賬務處理,導致業績滑坡,如陜長嶺、瓊金盤等。并且從去年開始債務重組收益不再計入損益賬,而計入資本帳,這就斷絕了上市公司通過突擊重組來提高年終利潤的可能性。
從中報與年報、預測與實際的差異看2001年報
一般而言,如果上市公司經營活動穩定,那么其全年業績應能基本保持平穩,但從2001年上市公司公布的年報看,有很大一部分公司年報業績較上半年出現驟增或驟降,這意味著,投資者如果用上半年業績來估算全年業績,其準確性將大打折扣。如賽迪傳媒,去年中期實現凈利潤僅有7.52萬元,但全年則猛增至509.33萬元;國電南自去年中期盈利122萬元,而全年的凈利潤則達到了2846.35萬元,是中期凈利潤的22倍。個中奧妙到底何在?
這些公司下半年業績大幅上升可能的解釋有:一是資產重組實現了超常規發展,如海鳥發展,去年中期進行了產業結構調整,通過與大股東及其關聯公司進行資產置換,進入房地產業,公司業績因此在下半年增長了50多倍。二是部分公司的投資收益及營業外收支在年末才實際結算,從而使下半年業績提升。如中技貿易提前收回委托理財款2億元,并獲得到賬收益600萬元,超過其468.08萬元的中期凈利潤。三就涉及到公司的會計處理調整,直接導致全年業績較中期大幅上升。如國電南自去年中期業績出現大幅下滑,但公司在年報中通過調整會計政策,將1年以內的壞賬計提比例由5%調低至1%,1-2年的壞賬計提比例從6%降至3%,這樣一來,公司的年報自然要比中報漂亮多了。
與上述公司相反,另有100多家公司去年下半年業績大幅下滑,甚至出現了虧損。年報顯示,少數公司下半年出現業績大幅下滑是由于政策類因素、偶然性收入等原因。英豪科教因一訴訟存在或有損失等事項,以及一控股子公司所得稅優惠已過,從而導致凈利潤因此減少了2356萬元;天津磁卡去年上半年依靠向關聯企業出售驗鈔機獲毛利1.3億多元,超過了全年毛利的50%,在下半年沒有一筆如此關聯交易的情況下,業績大幅下滑應當屬正常。另外,各類費用的不均勻分攤成了影響部分公司業績異動的主要原因,這屬于會計處理方面的原因,如電器股份去年上半年主營業務利潤與下半年基本相當,但公司上、下半年的“三費”分別為21016萬元與27473萬元,后者較前者增幅達30.7%,從而使得下半年凈利潤為虧損。
去年上市公司業績公告變臉的情況也為數不少,如預警變預虧,預贏變虧損,甚至戴上ST的帽子。許多這類公司都提到新會計政策對業績大幅下滑的影響,但有的情況較為特殊,如山東黑豹稱由于公司投資的“許繼電器”股票2001年末股價下跌低于成本價,根據會計政策的有關規定,需計提股票投資減值準備2044.5萬元。浙江創業原想提前確認商品房銷售收益,但按照《企業會計制度》銷售收入確認原則,有關房地產項目2001年度預收房款不能確認為2001年度的銷售收入,相應的利潤也不能在2001年度確認。事實上,早在2001年初財政部就發布了關于印發《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等8項準則的通知,有關減值準備從原來的4項增加到了8項,并要求上市公司從2001年1月1日起執行。這些會計政策的頒布,大大早于滬深證券交易所關于要求有關上市公司發布業績預警預虧公告通知的時間,因而這些公司的解釋似乎不能令人信服。
我們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年報以外去尋找原因,將公司業績突變與其二級市場股價聯系起來,或許更能說明問題。典型的如天鴻寶業,去年7月底,上市才4個多月的天鴻寶業發布中期業績預警公告,隨后刊登的中報顯示,2001年上半年每股收益僅0.07元,差點被市場歸入“變臉”公司之列,但下半年該公司開發的曙光花園一期卻大放異彩,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6億元(當然大部分是在下半年實現的),占到公司2.7億元主營業務收入的96%,為當年實現0.44元的每股收益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派出10送6外加2元紅利(含稅)這樣可觀的“紅包”,因為有了業績和分配的利好支撐,天鴻寶業股票在年報公布的次日即大漲6%,列滬市漲幅第三。事實上,這只股票自今年1月份的18元起步,30多個交易日里漲幅高達50%,遠遠超過了同期大盤的漲幅。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去年7月底預警公告發布后,該股應聲而跌,從38元左右一路下跌至18元左右,跌幅超過50%,也遠遠超出了同期大盤的跌幅。如果單純從會計角度去看,公司的報表卻是合乎國家有關規定的,我們也發現不了什么異常的問題,這說明,投資者應從多個角度去看問題,一些從單純會計角度看沒有問題的年報其實也可能存在重大問題,投資者不注意這些問題,就很容易掉進陷阱。
(作者為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青年學者)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