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該不該罵?——訪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教授
劉遵義記者/高昱
《商務周刊》:去年以來,中國股市發生了很多事,也有很多爭吵,歸于一點就是怎么看待泡沫?然后怎么看待這個有泡沫的市場?
劉遵義:從歷史上看,所有新興的股票市場都有泡沫和泡沫的破滅,這是共通的。香港在六七十年代就有很大的泡沫,最高的時候是12000點,一跌跌到1000點以下。臺灣股市最高13000多點,后來跌到一兩千點。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對稱,披露不夠,管理也不好,有很多所謂操縱市場和內部交易的行為。
如果股市跟賭場一樣,就發揮不了資本分配的作用。一個成熟、有效率的股市,股票應該有人長期持有。短線沒有用,因為個公司治理好不好,前景好不好,披露夠不夠,都不管,反正過兩天就賣掉。歷史上短線最嚴重的是在臺灣,1990年初期的時候,平均持有一只股票的時間是23個小時。
《商務周刊》:所以以吳敬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強烈主張馬上擠泡沫,甚至有人提議推倒重來。
劉遵義:現在把泡沫提早擠出去,是不想讓一般人損失太大。太大的話,就會引起很多人要求政府來托市。托市是最壞的做法。所以主要的問題是股指大幅度下來的時候,股民是怎么樣的反應。怎么樣反應跟一個市場的政治經濟環境很有關系,比如NASDAQ,尤其是最近5年上市的股票,他們損失的價值恐怕超過90%,但美國股民有沒有說要美國政府補償或指責美國證監會?沒有。但在臺灣、日本,就有人說政府要采取措施救市。但政府干預就有道德風險在里面,政府不能負擔這個責任,也不應該由政府負擔這個責任去救市。
《商務周刊》:但是有很多人都在罵證監會。
劉遵義:人們罵證監會為什么不去救市,其實救市的根本辦法就是鼓勵一般人長期持有股票。這樣把間接融資變成直接融資,對企業來講,直接融資資本金也大了,還沒有負債,這個企業就穩固得多。隨之整個經濟的負債對資本金的比例也會下降。為什么這個比例不能太高?假如負債太高,一有風吹草動,資本金就變成零了。最大的問題是一個企業一倒,可能連帶其他也倒了,最后銀行也非倒不可。所以鼓勵普通人的長期持有,對企業好,對整個經濟的穩定也好。
如何吸引長期的資金?很重要的是要重視分紅,讓股民覺得把錢放在股市里比放在銀行里利息更多一些。所以要鼓勵好的企業分紅。而且這樣對防止上市公司做假賬有幫助,做假賬的就很難分紅,因為沒有現金。
我感覺中國的股市在進步。有股票下市,這是好現象。只有這樣大家才知道這個股市是公平的,才會從短線到長線。保持市場公正,這是證監會要做的事。在美國這個抓得特別厲害。如果你操縱市場,他們有很好的電腦程序,在屏幕上一看就看得出來。
《商務周刊》:安然事件后,加強監管,比如強制性披露,設立獨立董事等是否就是中國應該汲取的教訓?
劉遵義:這些年中國證監會的一系列改革都是向著透明去做的,這才是正確的道路。安然事件確實是監管的缺點,最大的缺點是在會計制度上。但不能出了一個很大車禍,就表示整個交通規則都有大問題。如果是通過安然案得出一個不恰當的結論,以為只要證監會根據法律加強管制就行了,那只能是把中國的企業、上市公司搞死。
《商務周刊》:那么你覺得安然事件可以給我們的啟示是什么?
劉遵義:我想很重要的一點,會計師行本身要有凈資產,而且盡可能多,這可以起到威懾作用。假如它沒什么資本的話,別人叫他簽,他就隨便簽了,有人來告就宣布破產。假如他的賬上有兩三個億,出了問題要賠大筆錢。他就不會輕易胡來。
在中國,長遠來講獨立董事有比沒有好,但不能寄托太多希望。因為獨立董事沒有股權,錢給得太少的話,獨立董事沒有興趣去看,給得太多的話,你要我怎樣我就怎樣。所以太多太少都有問題,都很難。所以真正需要的是有一個很大的機構投資者,或員工持股,或退休人員持股。
《商務周刊》:強制披露有沒有必要?
劉遵義:完全有必要。這正是我要肯定中國證監會這兩年所做的努力的地方。有人知道一些東西,有人不知道,公平性就沒有了。在中國最重要的是會計,因為披露不披露,主要是會計師。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