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8月30日,ST英達(000030,200030)與中國華融資產(chǎn)管理公司在深圳簽訂了一份框架協(xié)議。根據(jù)這份協(xié)議,ST英達將向華融分期支付1.1億元,并轉讓8800萬股ST中華法人股,華融承諾解除ST英達對ST中華欠華融約9.17億元債務本金及相關利息的連帶擔保責任。這份協(xié)議的實質是,ST英達以一定代價買斷這筆高達9.17億元的或有負債。
此后,ST英達支付了第一筆現(xiàn)金5000萬元。今年3月12日,法院裁定拍賣ST英達所持650
0多萬股ST中華法人股,華融競買成功,替代ST英達成為ST中華的第一大股東。
對ST英達來說,一枚重磅炸彈被拆除了引信。ST英達和ST中華這對多年來拴在一根繩上的"患難父子"終于可以各奔前程。
但是,ST英達前面的路并不好走。
買斷或有負債值不值
ST英達副總經(jīng)理兼董事會秘書潘世明表示,公司買斷這筆或有負債,其利弊影響不太好評估,但自身擔保風險巨大的問題將有所緩解。
9.17億元的擔保金額只是和華融有關的部分。資料顯示,ST英達一共為其關聯(lián)企業(yè)ST中華(在ST中華的2001年報中,ST英達還是其第一大股東,共持有9526.7萬股法人股,持股比例為19.87%)的12.48億元債務提供了擔保。而這還不是全部,截至2001年底,ST英達對外擔保總額為17.5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擔保貸款已逾期并被起訴,而被擔保方卻無力償還。不難想像,巨大的"連坐"壓力逼得ST英達都要喘不過氣來了。
現(xiàn)在,ST英達可以緩口氣了。這份與華融達成的協(xié)議,將使ST英達的或有負債下降到8億元左右,其中對ST中華的擔保責任減少到3.3億元。
一位市場分析人士指出,ST英達要想自保,就必須先解除擔保風險和債務風險,然后才能進行大規(guī)模的資產(chǎn)重組,以求改善公司的資產(chǎn)負債結構和經(jīng)營狀況。而解除擔保風險最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卸去對ST中華的債務擔保責任。因為ST中華目前明顯缺乏還款能力,擔保風險巨大。
早在1998年5月,ST英達就因ST中華未能清償?shù)狡趥鶆?引起法律訴訟,被迫承擔連帶責任支付了近3000萬元款項。這一次ST英達花一定代價買斷或有負債,以期切斷與ST中華的聯(lián)系紐帶,只能說是無奈的選擇。
不管怎樣,ST英達畢竟看到了重獲新生的一線希望。潘世明表示,ST英達解除擔保責任和推進自身重組的工作還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現(xiàn)在只能一步一步朝前走。
潘所指的不確定因素,當首推ST英達訴訟纏身的問題。
沒有可查封資產(chǎn)
ST英達隨意對外擔保、高筑債臺的后果是,公司已經(jīng)成為100多宗官司的被告,總標的超過3億元。
就在兩個月前,廣州中院執(zhí)法庭的兩位法官,與中國長城資產(chǎn)管理公司廣州辦事處的代表及其律師,前往ST英達執(zhí)行判決,為的是一起標的為6000萬元的貸款擔保。但他們絕對沒有想到,ST英達的名下已經(jīng)沒有任何可供他們執(zhí)行的資產(chǎn)了。在他們之前,來自全國各地的法院查封了ST英達的所有資產(chǎn),僅留了一層辦公樓供公司辦公之用,但這一層也是被法院"活封"(只能使用,不能作任何處置)了的資產(chǎn)。
事實上,ST英達歷年因拖欠債務被起訴的案件大多敗訴,在2001年度就已進入了執(zhí)行年,法院尤其是外地法院執(zhí)行起來很認真,力度也比較大。ST英達的員工介紹說,全國各地的法院像拉網(wǎng)一樣,在公司拉了十多次網(wǎng),最后實在找不到任何可以用來執(zhí)行的資產(chǎn)。
長城公司的代表追問:ST英達在2001年中報中曾披露有現(xiàn)金32萬元,銀行存款1.4億多元,這些錢是否真實,現(xiàn)在去了哪里?ST英達的有關領導回答,公司根本沒有這么多錢,這些錢應該是當初有關部門打進來的"過路資金",以備重組ST中華之用。
公司領導擔心的是,如果與債權人不能達成和解,各地法院可能會陸續(xù)拍賣已查封的ST英達資產(chǎn),導致ST英達失去對一些控股子公司的控股權。
記者在ST英達的辦公樓里看到,靠電梯口最近的一個辦公室掛著"法律事務部"的牌子。公司董秘潘世明告訴記者,這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分為兩組:一是"涉訴組",應付那些不得不打的官司;二是"清欠組",他們討回的應收款用作公司的日常周轉資金。
攤子鋪得太大
ST英達2001年報顯示,公司負債總額達14.26億元,而總資產(chǎn)只有4.44億元,已經(jīng)嚴重資不抵債。由于利息加罰息費用負擔沉重,公司盈利變得相當困難。
ST英達何以走到今天這一步?一味追求多元化,攤子鋪得太大,是其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潘世明介紹說,ST英達上市之后的最初幾年瘋狂舉債擴張,幾乎借遍了所有的銀行。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ST英達下屬企業(yè)最多時達到180多家,北至吉林圖們,南至海南島,ST英達遍地開花,甚至把子公司開設到了海外,在拉脫維亞設立了經(jīng)營酒店、貿易業(yè)務的波羅的海中國商業(yè)中心。
"這么大的一個攤子,不要說經(jīng)營,就是把這么多廠長經(jīng)理管好,也是一項高水平的挑戰(zhàn)。"潘世明感嘆道。
事實是,ST英達設在深圳的造紙、電器、物資進出口公司連年虧損,相繼停止經(jīng)營,生產(chǎn)鐘表的計時工業(yè)公司已破產(chǎn)清算;設在上海的房地產(chǎn)公司地產(chǎn)項目停建多年,嚴重資不抵債;設在長沙的湖南分公司停業(yè)多年,已無資產(chǎn)可以清算。至于那個遠在境外的波羅的海中國商業(yè)中心,ST英達持股比例為51%,卻無實際控制權,如今也落了個停止經(jīng)營、資不抵債的下場。
當然,ST英達下屬企業(yè)也有幾家爭氣的。在ST英達大多數(shù)下屬企業(yè)經(jīng)營狀況日下,紛紛陷入困境之時,深圳新世紀飲水科技有限公司卻一枝獨秀。這是一家飲水機生產(chǎn)企業(yè),2001年實現(xiàn)銷售收入近4.7億元,凈利潤3000多萬元。ST英達2001年的銷售收入就主要來源于這家企業(yè),飲水機的生產(chǎn)也一度成為ST英達實際上的主營業(yè)務。然而就是這樣重要的一只下蛋的雞,卻沒能逃脫被變賣抵債的命運,F(xiàn)在ST英達對新世紀公司的持股比例已由51%降到了17.5%,另外33.5%股權于2001年12月被強制變賣。
集團支持不遺余力
在滬深兩市的ST公司中,ST英達頭上這頂"ST帽子"戴的時間恐怕是最長的了。在1998年中報里,其股票簡稱就從"萊英達"變成了"ST英達"。
實際上,為了拯救ST英達,早在四、五年前,深圳市有關方面就已經(jīng)開始行動。他們選擇從ST中華下手,成立了ST中華解困工作組,具體工作則由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也是ST英達的第一大股東)牽頭組織實施。工作組成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1998年將李承友送到了萊英達集團任董事長兼黨委書記,并直接掌管ST英達和ST中華(李擔任ST英達董事長至今年5月卸任、擔任ST中華董事長至2001年7月卸任)。
萊英達集團與ST英達之間并無直接的股權控制關系,但因為萊英達集團與ST英達的法人代表由李承友一人擔任,萊英達集團實際上是受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之托,行使了對ST英達的管理權。
萊英達集團待ST英達可謂不薄。在ST英達歷年年報披露的關聯(lián)往來中,萊英達集團2000年為ST英達無償提供的周轉資金達3864萬元,2001年又提高到5000萬元。李承友還曾向媒體證實,ST英達的控股子公司深圳新世紀飲水科技有限公司被變賣時,萊英達集團從上級公司借來了資金,委托另一家公司收購了新世紀的股權,然后將所購股權托管給ST英達。"我擔心將來ST英達重組成功之后只是一個空殼,沒有實業(yè)往里面裝,所以我一定要將一些有前景的產(chǎn)業(yè)買下來。"李承友這樣說。
而在另一條重組戰(zhàn)線,ST中華1999年底海外債務重組成功,擁有ST中華股權的ST英達也分享到了很大一塊債務重組收益,這使ST英達在1998年巨虧之后,于1999年扭虧為盈。
重組成為工作核心
今年5月21日,李承友在ST英達股東年會上表示,重組工作的成敗決定著公司的命運,債務重組和資產(chǎn)重組將是公司今后兩年各項工作的核心。李承友說,ST英達在重組中將爭取"幾家抬"的方針,即:債權人削一塊,大股東注進一塊,合作引進一塊,流通股東拿一塊,通過利益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來推動公司走出困境。
李承友進一步表述,ST英達重組的基本思路是:首先盡快履行與華融簽訂的框架協(xié)議,協(xié)助華融加快ST中華重組進度,真正化解對ST中華約12.48億元的巨額擔保責任,這是公司重組的基本前提;其次,加快與債權人的談判進程;再次,引進戰(zhàn)略合作伙伴,共同推動公司重組。
如何選擇"戰(zhàn)略合作伙伴"也就是重組方,董秘潘世明列出了三個條件:誠信、有實力、有運作能力。李承友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希望是外資或者民營企業(yè),這樣有利于從體制上對ST英達進行改革。"
在這次股東年會后,李承友退出了ST英達新一屆董事會,公司原總工程師楊奮勃接替李進入董事會出任董事長。ST英達也因為與萊英達集團同名,決定更名為"廣東盛潤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的領導班子和新的名稱,會給ST英達帶來新氣象嗎?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記者:初一、姜瑞、劍鳴)
動感短信、閃爍圖片,讓您的手機個性飛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