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華中煒北京報道:很多國家在對我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歧視性地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從而規定過于苛刻的標準,而我國的上市公司具有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經營、管理比較規范,在抗辯“市場經濟”時具有極大優勢,因此上市公司應該成為應訴反傾銷的領銜者。這是外經貿部進出口公平貿易局局長王世春在日前舉行的“第二屆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上發表的看法。
王世春介紹說,中國是反傾銷最大的受害者。僅1990年至2001年,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就達397起,占同期反傾銷立案總數的15%左右,也就是說,每6-7起案件中就包括一宗針對中國的案件。從1979年以來,國外針對我出口產品發起的反傾銷案件總數達到466起,平均每年約20起,所有案件累計影響我國出口貿易額約150億美元。
反傾銷給我國經濟和貿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是不容忽視的。王世春介紹,首先會影響我國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各國的反傾銷調查一般都集中在新興的、出口潛力巨大的產業和產品上,這些產業如果長期受到制約,就有“窒息”的危險。其次會影響我國吸引和利用外資。由于許多國家在對我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拒絕將我國視為“市場經濟國家”,從而使部分生產相關產品的外商投資企業陷入困境,而某項產品被征稅后,特別是在該產品的主銷國家,例如美國、歐盟,產品出口渠道被堵塞,該產品所屬行業對外商將失去投資吸引力,因而將影響外資的引入。另外,反傾銷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例如美國對我蘑菇罐頭和蘋果汁的反傾銷給我國上百萬菇農和果農的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并影響到我國市場多元化戰略的實施。
王世春在分析我國出口產品頻遭反傾銷調查的原因時說,首先我國出口貿易的高速增長給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由于中國產品具有勞動力和原材料比較優勢,在價格方面擁有競爭優勢。第二,傳統的貿易保護手段的削弱使反傾銷案件增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其他WTO成員對中國原有的單邊設限,例如美國、歐盟等對華紡織品配額將逐步取消,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國內產業必然會變換手法轉而通過反傾銷打擊中國產品。第三,中國自身經濟結構和出口秩序方面存在的問題也是反傾銷案件頻發的原因之一。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尚不合理,許多行業與國外存在激烈競爭,并且行業的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比較注重眼前利益。一旦某個行業有利可圖,往往出現過度投入、盲目上馬的情況。而且中國企業數量眾多,經營方式一般是分散經營,行業管理和協調力度不夠,經常出現自我競爭,相互壓價的現象,最終導致反傾銷案件的發生。第四,國外歧視性反傾銷政策導致反傾銷案件的增加。在我國市場經濟建設已取得實質性成就的今天,大多數國家仍然無視我國經濟體制已經發生的根本性變化,或繼續將我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或通過立法將我國視為“市場經濟轉型國家”,同時規定嚴格標準,在某一具體案件中,只有我國企業符合這些標準后,才可以取消“替代國”方法的運用。而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這些標準過于苛刻,也不具有科學性,我國企業無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結果依據“替代國”方法被課征高額反傾銷稅。另外,企業應訴不積極也客觀上導致反傾銷案的增多。
企業應該在反傾銷中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呢?王世春認為,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要帶頭應訴國外反傾銷,切實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大量案例顯示,如果應訴企業能在反傾銷應訴中成功地抗辯“市場經濟”問題,則應訴結果都會比較有利,而我們的上市公司在這方面恰恰具有其他類型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上市公司具有完備的、符合國際會計準則的財務制度和審計制度,經營、管理都比較規范。這些特點對于抗辯“市場經濟”問題都是非常有利的。因此,如果上市公司遇到了國外的反傾銷,則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力爭通過積極應訴把優勢轉化為應訴的勝勢,以取得最佳裁決。
另外,企業應該密切關注進口市場的動向,做到早預警早調整,加強企業自律和行業協調,避免授人以柄。同時,企業的自我保護意識要增強,要學會運用反傾銷規則保護自己,要密切關注相關進口產品的進口量、價格等情況,一旦遇有進口產品傾銷,并由此給本產業造成損害,則應盡快向政府主管部門提出反傾銷立案申請,爭取通過反傾銷調查反擊進口產品的不公平競爭,保護本產業的合法權益。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