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芫
資金閘門漸欲開啟
繼去年整頓股市,擠壓泡沫之后,2002年的中國股市開始春意漸暖。
降息、降低傭金、新股市值配售等一系列旨在激勵股市投資的舉措陸續推出,保險資金加大入市規模和社保資金入市正在緊張籌備,個人股票質押貸款重新列入研究范圍,銀行資金合法進入股市的討論更是空前熱烈。
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中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其第一大股東為在香港注冊的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因此,可以說中銀國際的最終控股人是中國銀行。這是否表明在去年下半年清理整頓銀行違規資金進入股市以后,管理層在銀證分離的管制上有所松動?
另一比較確切的信息是,漢唐、國元、華龍等幾家新券商分別獲得不同額度,得到批準加入同業拆借市場中券商們的陣營。據相關消息,還有多家未獲此資格的券商正在積極爭取。
我們似乎已經聽到資金閘門開啟的隆隆之聲,低迷的股市會在滾滾而來的資金沖擊之下一躍而起嗎?
喂不飽的上市公司
在上市公司方面,上市、增發的融資需求似乎更加旺盛。
僅以3月25日至29日近一個交易周的情況來看,就有:26日,云鋁股份增發不超過6000萬A股,27日,招商銀行發行15億A股,融資規模100億以上,28日,湘計算機增發不超過5000萬A股,寶鈦股份上網發行6000萬A股,棲霞建設4000萬A股上市,29日,北大荒3億A股上市。
現在眾所周知的,國內十余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大量海外大型企業組成的“海歸股”,四大國有銀行,等等,均在積極籌備上市。再加上其它眾多的上市、增發、配股公司,嗷嗷待哺之聲不絕于耳。
但是,上市公司的效益又如何呢?從2001年的年報看,平均每股收益為0.13元,較前年明顯下降,并且呈現出滬強深弱的表現,據業內人士分析,原因在于深市在近一年的時間內沒有新股上市。那么,是不是換個說法就成了:上市公司普遍缺乏成長性?
再加上上市公司們長久以來,在關聯交易、財務報告、股東占用資金等方面各式各樣的違規悖德行為,特別是改變募集資金投向用于委托理財和近期被披露的ST公司管理層年薪高達數百萬的消息,不禁引起人們的疑問:上市公司真的需要資金嗎?
資金擴容勿成飲鴆止渴
證券市場的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具體說來,應該是將有限的社會資金集中到效率最高的上市公司,創造出最多的利潤。但我們看到的中國證券市場,在目前未能實現這樣的功能。當然,中國的股市還是稚嫩的,需要發展的過程。但剛剛嘗到造假苦頭的上市公司,立刻又得到資金的厚愛,是否能夠痛改前非?是否會成就新的一輪“圈錢運動”?新的投資是否還會在一夜之間“蒸發”,甚至引發更大規模和更深層次的危機?
近期在南方某城市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股市投資者今年的投資策略是逢高出貨,遠離股市。雖然這種態度過于悲觀,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失望。資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潤,但利潤對應著風險,當風險遠大于利潤時,資本就會選擇安全而非增值。于是,在連續降息之后,居民儲蓄依然我行我素地攀升到8萬億。在這8萬億背后,我們還必須看到貧富的差距,教育和社會保障的需求,等等。
所以,即使沒有了“黑幕”與“黑洞”,也不必急于用政策將資金推入股市去救市,而應該讓市場來選擇,告訴上市公司:“你能自救,上帝才能救你”。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