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連續兩年虧損,近期被戴上ST帽子的襄陽軸承,在2000年3月拿到配股資金,而當年每股收益就達-0.40元,成為受投資者和市場普遍譴責的"變臉"公司。在連續兩年的年報中,公司均把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產品銷售價格下調、原材料漲價、應收帳款偏大、資金緊張等,然而,認真分析該公司年報和實地采訪發現,ST襄軸虧損背后仍有許多應向投資者披露而未披露的隱情。
募股項目建成了嗎?
該公司1996年底上市時有兩大募股項目,一是至今仍未建成的"雙加"工程"九五"轎車軸承技術改造項目(以下簡稱"雙加"項目),二是固定資產計劃投資2996萬元的汽車空調壓縮機軸承項目(以下簡稱"壓縮機軸承"項目)。該公司年報顯示,"壓縮機軸承"項目已于1999年建成投產,并為1998年和1999年分別帶來1000萬元、1500萬元收入和250萬元、400萬元利潤。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近兩年年報中并沒有說明該項目的收益、利潤情況,似乎業績虧損了,項目有無效益、向股東們說不說明無所謂了。即便如此,實際情況又如何呢?4月下旬,本報記者在該公司采訪,當要求看"壓縮機軸承"項目時,董秘處的同志手指還處于試生產調試狀態的"雙加"項目稱,這就是"壓縮機軸承"項目。而董事長介紹的實際情況是,該項目從德國進口了一批設備,但由于設備生產出的軸承達不到公司設計的技術要求,公司仍在和德方打官司,這批設備目前仍處于閑置狀態。
叫記者不懂的是,為什么這一實際情況在幾年來該公司的年報中都沒有披露,而且既然設備因訴訟仍在"睡覺",公司年報中又何來的"已建成投產",該項目連續兩年上千萬元的收入和上百萬元的利潤又是從何而來?投資者無法得知。
配股資金該怎么用?
2000年3月,該公司配股共募集資金15374萬元。當年中報顯示,報告期間,公司完成投資5461.34萬元用于"雙加"項目。
可有意思的是,這一數字到年底又減少了708.34萬元,變成了4753萬元,該公司未經審計中報數據的"水分"竟達到了15%。接著,在年報公布20天后的年報補充公告中,公司又披露了配股所募資金已有7130萬元歸還了銀行貸款,這一數額已接近了配股資金的一半。公司強調的理由,一是為使項目順利進行,二是公司已取得工行授信額度3.75億元。這一說法似乎讓投資者感到,用配股資金還貸是早有的承諾,但實際上配股說明書并不見這樣的承諾,而1996年公司在招股說明書中倒是有過承諾,但內容是:兩募股項目,即"雙加"項目和"壓縮機軸承"項目缺口資金20414.1萬元將通過銀行貸款解決。
到了2001年,公司這種未經法定程序就用募集資金還貸的做法還在延續。2001年8月2日見報的2001年中報中,公司并未披露用配股資金還貸的情況,但8月31日,公司又發布中報補充公告稱,由于項目生產線調試工作推遲,目前暫時不急需用錢,為降低資金成本,公司董事會決定將尚未使用的配股募集資金5525.45萬元暫用于歸還銀行貸款。
然而記者注意到,此前并未見到該公司就此事項的董事會公告,倒是該公司配股的主承銷商天同證券,在關于襄陽汽車軸承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中期業績虧損的回訪報告中明確說明了,截止回訪日,即2001年8月21日至8月23日,配股募集資金中尚未投入的5956萬元,襄陽軸承用于歸還了銀行借款。顯然,ST襄軸此次的補充公告,又是迫不得已。
奇怪的是,該公司2001年年報中又赫然寫著,"截止2001年底已累計使用募集資金9699萬元,尚未使用資金5675萬元暫存銀行"。是公司弄錯了?
更有意思的是,在2002年4月26日召開的該公司2001年度股東大會上,公司董事長張德炳在面向到會大股東作董事會工作報告時,也明確說明了配股募集資金中尚未投入的5956萬元,公司已用于歸還了銀行借款。看來,公司信息披露該虛時虛、該實時實,倒是很有分寸。只是想通過閱讀該公司年報來了解公司情況的中小投資者就很難了解這一"內情"了。
無論信息如何披露,有一個事實是肯定的,即公司先后兩次用配股資金13086萬元還貸,此數額已占到配股資金總額15374萬元的85%,而直接投入項目上的配股資金僅有2288萬元。
跌價準備該怎樣提?
2000年3月從證券市場上配走15374萬元資金的ST襄軸,當年凈利潤就虧損了5614.78萬元。年報顯示,公司2000年主營業務利潤由1999年的7527.50萬元大幅下降到3228.21萬元,降幅達133.18%,但同期三項費用中的管理費卻由1999年的2458.30萬元大幅增加到6006.64萬元,上升了144.34%,這一降一升成為該公司2000年配完股就"變臉"的主要原因。2001年,公司管理費用更是增長到7964.84萬元,就這一項就足以吃掉公司僅有的2029.61萬元的主營利潤。對此,公司解釋為主要是計提了存貨跌價準備所致,而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是為了財務上的風險控制。
但問題是,1996年上市時就帶著16359.44萬元巨額存貨的ST襄軸,在1998年財政部頒布實行新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的當年,并沒有計提存貨跌價準備,而是在一年后制度規定必須計提的情況下,才在計劃配股的1999年的年報中,追溯調整了當年存貨跌價準備的期初數,很有限度地計提了1212.63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可到了1999年年底,這一數字僅增加了18.62萬元。記者注意到,此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僅為6.067%。
那么,1999年襄陽軸承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年報顯示,公司當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由1998年的38910萬元下降到了27751萬元,主營業務利潤由1998年的10178萬元下降到了7527萬元,同比分別下降了40%和35%,公司解釋為:軸承二級市場價格混亂和無序競爭,使包括公司在內的國有企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這說明,軸承價格的下跌是導致公司主營收入和利潤下降的主要因素。而年報表明,公司當年20339萬元的存貨中有13904萬元是軸承成品或在產品,而且存貨總量和軸承成品或在產品分別比1998年增加了2879萬元和3470萬元。
這就是說,1998年公司尚有1212.63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而對于存貨上升、軸承價格又下跌了的1999年,計提更多的存貨跌價準備才是常理,但公司僅僅計提了1231.25萬元的存貨跌價準備。很顯然,盡管1999年6.067%的凈資產收益率,不在考核該公司申請1999年配股資格的范圍內,但此時公司畢竟沒有完成配股,如果在拿到配股前,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就跌破了6%的配股最低資格線,無疑會對配股產生不利影響。而一旦配股繼續推遲,將1999年業績也列入考核,這6.067%的價值就會顯現無疑了。
如此看來,存貨跌價準備配股前少提,配完股再突擊補提,業績變臉也就再所難免了。
執行法規總打折扣
上市五年來的ST襄軸,執行法規制度總喜歡推推搡搡、打打折扣。且不說董事長多年來始終兼著股份公司和大股東襄軸集團的"雙重掌門",就是公司董事會、監事會,甚至是經營班子,也已是五年不換屆,"超期服役"兩年多了。
ST襄軸2001年報顯示,到1999年12月為止,公司13名董事會成員、3名監事會成員的任期已逾期近3年。公司解釋,"公司與大股東襄軸集團公司的班子成員存在雙向兼職情況,公司曾多次報告上級有關部門要求換屆,解決雙向兼職問題,至今仍未實施"。按照其解釋,問題似乎出在上級主管部門那里。而事實上,公司高管層的行為同樣令人狐疑。
資料顯示,2000年11月18日,即公司高管層超期服役一年以后,ST襄軸董事會、監事會曾提出換屆的議案,并推出了五名董事候選人和三名監事候選人。可一個月后的臨時股東大會上,兩個換屆議案雙雙遭到否決。公告顯示,出席大會的股東共12人,所持有表決權股份為5029.9376萬股,而兩項換屆議案同意票僅有335.1545萬股。顯然,作為大股東的襄軸集團以棄權票使本應可以繼續下去的兩會換屆遭到"流產"。對此,ST襄軸的解釋是:根據鄂政發(2000)25號文《關于加強上市公司全過程管理的實施意見》的要求,國有控股公司的董事長、副董事長、監事會主席,由組織部考察并征求國資部門意見后提出人選,向企業董事會、監事會推薦,再由企業按《公司法》的規定產生,而公司董事長、監事會主席人選尚未達到報批程序的要求。而實際上,在我國證券市場中,直屬省一級、甚至中央的企業又何止ST襄軸一家,但似乎沒有哪家公司以上述托詞來回避兩會正常換屆的。
董事會不能換屆,其他工作也有了托詞。公司在2001年年報中稱,由于換屆不能實施,"故本屆董事會無法考慮建立獨立董事制度事宜"。
換屆有報批的托詞,而對于沒有什么托詞的新的會計制度的執行,公司又有了另一種理由,2001年報中,公司在關于2001年中期報告中有關比較財務報表數據的說明中稱:"通過學習,我們認識到,這些規定(指財政部發布的無形資產8項準則等新會計制度------筆者注),總體來說比較詳細,但是,對于能否準確執行這些規定沒有把握,同時考慮到這些規定出臺的時間短,牽涉面廣等原因,本公司要在短時間內較全面掌握這些規定,并吃透其精神實質,操作上不出差錯,實難把握。因此,對有些規定與其本公司先勉強操作,年末調整,倒不如吃透規定精神后年末再行執行,避免調整"。
可以想象,如果上市公司都如此托詞,我國證券市場又何以能規范呢?
效益承諾何時兌現?
3月26日,襄陽軸承每股虧損0.65元的2001年年報見報后,投資者紛紛來電詢問,更有投資者質問:襄陽軸承在五年時間里,除了從證券市場融資兩次外,不僅主要項目至今未建成,還連續兩年虧損,戴上了ST的帽子,若不能在2002年扭虧,公司將面臨退市的風險,效益承諾何時能兌現?
ST襄軸1996年招股說明書顯示,公司上市時的主要募股項目是"雙加"工程"九五"轎車軸承技術改造項目,項目固定資產計劃投資為19500萬元,流動資金計劃投入7810萬元,項目建設期為3年,投資回收期為4.5年,項目建成達產后正常年份可實現銷售收入23400萬元,實現利潤4000萬元。據公司介紹,該項目是90年代末國際先進水平,建成后在國內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其所生產轎車軸承可達到與目前國內幾大轎車廠軸承配套的技術要求,效益前景較為可觀。
但實際情況是,公司上市時,上述主項目和"壓縮機軸承"兩個募股項目共需固定資產投資22496萬元,流動資金投資9110萬元,共31606萬元,而該次募集資金僅為11191.9萬元。也就是說,即使將募集資金全部投入"雙加"項目,其資金缺口仍差計劃投資額的近60%,如果按兩個項目計算,尚缺資金20414.1萬元,資金缺口遠遠大于該次募集資金。但公司在招股書中卻稱,兩項目缺口資金20414.1萬元將通過銀行貸款解決。
記者注意到,該公司上市時的資產總計為67631.65萬元,而負債已達41638.45萬元,如果公司此時再增加2億的負債,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幾乎接近100%。顯然,這一不切實際、甚至說是虛假的投資設計,成為公司主項目建設遲遲不能完成,公司主營多年來沒有新的利潤增長點和市場競爭力,進而走向虧損的重要隱患。
即便如此,公司2000年3月配股資金到位也已近兩年時間,2001年年報顯示,已推遲過多次的"雙加"工程"九五"轎車軸承技術改造項目的建成投產時間再次被推遲到2002年上半年,而4月下旬記者在該項目現場看到,雖然幾臺被稱為每臺都值上千萬元的主要設備已能夠進入生產狀態,但離每年為公司創造23400萬元收入和4000萬元利潤的達產標準,顯然還差得較遠。而對于僅有不到一年扭虧時間的ST襄軸來說,不知花了六年時間才建成的"雙加"項目還能否為其扭轉乾坤做出點貢獻?年報顯示,公司第一大股東已表示出愿意出讓ST襄軸股權讓出殼資源的愿望,如果果真能重組成功,不知道那些為"雙加"項目出資的股東們又作何感想?
(記者 陳捷)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