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興祥
盡管去年上市公司委托理財因受股市大幅回調的影響而飽受爭議,但種種跡象表明,上市公司在今年依然對此情有獨鐘。日前,上柴股份披露,擬將1.4億元的資金進行委托理財,從而使得委托理財累計金額達到2.6億元。通過對已公開披露信息的初步統計,今年前4個月,有近30家上市公司公告進行委托理財,總金額約22億元,平均每家委托理財的金額超過
7000萬元,這一數字較去年同期也毫不遜色。另外,由于種種原因,上市公司將委托理財延期收回成為一種趨勢,這使得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的總額在目前仍然處于較高水平。
在去年委托理財收益縮水的情況下,上市公司委托理財為何仍然趨于活躍?有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實業投資是分階段投入,客觀上造成部分閑置資金;另一方面,從今年1月底以來股市開始回暖,賺錢效應對不少上市公司具有相當吸引力。而且,今年來已有多數公司成功回收了去年的委托理財資金。統計數據表明,僅在今年1月份,約30家公司共收回約25億元的資金,并且還獲得投資收益1.28億元。
今年新增委托理財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如何進行風險控制受到高度重視。據統計,在進行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中,有半數上市公司稱,委托理財的投資方向將是國債,包括購買國債、國債回購等。有上市公司高管人員認為,相對于股市二級市場來說,國債投資的風險明顯較低。同時,今年的國債市場趨于火爆,有望帶來較為可觀的收益。如一家上海公司在3月底決定,將2億元的資金進行國債投資,公司稱“要獲取高于銀行存款利息的收益”。
另外,保底收益的做法依然普遍存在。如外高橋決定委托上海富寶科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5000萬元投資國債,受托方承諾上述資金的年收益率為9.5%,如實際收益率不足將予以補足。即使沒有保底收益,不少公司對委托理財的收益率仍然有較高期望,最低的也達到了8%。如首創股份擬將1.5億元委托北京巨鵬投資公司進行資產管理,雙方約定,委托資產的年收益率小于或等于8%時,不計提業績報酬;年收益率大于8%時才開始計提報酬。這種完成預定收益率才收取報酬的做法目前已被多家上市公司所采用。
引人關注的是,除新增委托理財外,不少上市公司在以前的委托理財無法按期收回,從而不得不延期。西部的一家上市公司在1月初稱,一筆4000萬元的委托理財只收回400多萬元,余額延期6個月。同時,該公司還有一筆3000萬元的委托理財更是將延期1年。初步統計,上市公司目前延期的委托理財約占到了去年委托理財總額的三成左右。
對于不得不延期的委托理財,不少業人士認為,其中隱藏的風險相當大。這是因為,這些委托理財的受托方大多是投資公司、顧問公司、實業公司等,一般而言,其注冊資本金均較低,這就決定了其承擔風險的能力相當有限。一旦出現較大風險,上市公司的這些委托理財就難有保障。所以,迫不得已的延期委托理財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已有較長期限的應收賬款,其收回前景難以令人樂觀。從第一季度季報來看,部分上市公司就因此計提了大量的準備金。因此,這部分委托理財的風險不容忽視。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