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4月29日,ST鞍一工(600813)因連年虧損積重難返,帶著ST公司所特有的疲憊與無奈走完了一段苦澀的歷程后,稱終將被暫停上市。那么是什么原因使鞍山一工苦熬八年最終都無力回天;是什么原因使這個當時雄居國內工程機械制造行業榜首的企業淪落成今天這種地步;又是什么原因使之重組方案和措施一再破滅、流產。ST鞍一工正孤獨遠去的背景留給我們一連串的問號和深深的思考。
"保殼"從上市開始
回望歷史,鞍山一工從上市起就走上了保殼之路,公司主營業務因市場原因和國有企業上市后遺癥所造成的惡果從上市當年就開始連年急速下滑,到1996年,已虧損四千多萬元,雖然1998年依靠鞍山市政府1718.3萬元的補貼收入實現微盈,暫時逃過"PT"處理,但1999年和2000年,公司再度身陷連年虧損退市的絕境。2001年被迫走出最后一步棋,既引起市場議論紛紛的"土地換資金"保牌計劃,但也以失敗告終,并導致公司直接面臨暫停上市。
據原企業資深人士的觀點,鞍山一工最佳的資產重組時機是1997年和1998兩個年度,這個時期的市場環境對經營業績不佳、主業發展前景黯淡的虧損上市公司進行資產結構、產業結構重新調整組合的時機和條件非常適合。在僧多粥少的額度制背景下,在眾多有實力卻未能進入資本市場的公司眼中,"殼"資源顯得尤為珍貴。"600813"這個股票代碼,是鞍山一工手中最重的籌碼。而這時,鞍山一工的產業結構正處于煥發新機的遼工集團時代,公司聯合省內十余家相關企業組建了遼寧工程機械集團,這在某種意義看,鞍山一工因此而擴大延伸了企業的行業優勢,但同時由于客觀因素的局限使各企業各自為政,很難在市場利益上協調一致,從而分散了鞍山一工的注意力。盡管1998年公司痛下殺手剝離了廠內鑄鋼、鑄鐵、軋鋼等資產,以及對醫院、幼兒園等輔助經營資產部分進行了完全拍賣剝離,但沉重的歷史包袱所留下的后遺癥卻頑固地壓在鞍山一工越來越弱的身上。使之每走一步,都氣喘吁吁。有例為證,當初鞍山一工上市所募集的區區2個億資金剛一到帳,就被銀行方面拿走六、七千萬,用于償還公司所兼并那幾家公司的陳年貸款。在這些不利的條件下,鞍山一工為擺脫困境所積極尋求設計的重組方案,雖不盡完美,卻是當時積極可行的最好出路。這就是公司于1996至1997年與山東文登電纜廠資產置換的重組方案和1998年與本溪北臺鋼鐵廠的重組方案。在后期徐工集團為完善企業產業結構,也向鞍山一工伸出橄欖枝,買殼意向明顯,但都因各種原因最終告吹。
重組沒有主心骨
鞍山一工的前身是在行業內身居老大位置的鞍山市紅旗拖拉機廠,在業內及鞍山市因效益好實力強而名播四方。在相當一段時期,在鞍山提鞍山一工無人知曉,提紅拖則是人人盡知。這樣的企業,在上級部門的心目中,當然也是寵兒,關愛有加。一位公司高管人員曾感慨地說:說良心話,鞍山一工曾面臨過許多個重組方案,但由于重組的目光只局限于省內,所以山東文登走了,徐工集團告退,其余幾個有意向的也趁早打了退堂鼓,同時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需求的變化,生產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且負債累累的鞍山一工這個上市公司招牌也失去了應有的魅力,公司重組的希望門前客稀,一片迷茫。
在鞍山一工八年"保殼運動"中,董事長換了三任,董事會秘書換了三任。前赴后繼的接力方式和同一個工作目標卻沒能使他們之間形成一個共同的合理的以及更符合市場規律的重組工作共識。新與舊之間,前任與后任之間,權力與業務之間因主觀因素無法形成良好的交接。所有這些,浪費了鞍山一工的生命。
ST鞍一工最后的希望之帆是在頗受爭議的2001年"土地重組"計劃中揚起的,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卻帶給人們另一種反思,即在市場法則法規愈加完善的今天,上市公司的重組方案和"救生"方式應如何符合市場規律。(記者劉宇平)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