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數據顯示,深市公司去年平均業績和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只及滬市公司的34.1%和28.1%,且下降幅度也明顯大于滬市——業績緣何出現“滬強深弱”?
□本報記者劉興祥
2001年年報已基本披露完畢,從統計數據看,除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有所下滑之外,細
心的投資者還會發現,深市公司的總體業績已明顯落后于滬市。
從橫向看,深市公司2001年的平均業績遠遠低于滬市平均水平。據統計,滬市660家已披露年報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達到了0.176元,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達7.228%;而深市513家已披露年報公司的這兩項指標分別僅為0.06元和2.03%,分別只及滬市公司的34.1%和28.1%,兩者差距顯而易見。從縱向看,深市公司主要財務指標下跌幅度明顯大于滬市公司。統計數據表明,滬市公司去年平均每股收益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較2000年下降了19.63%、11.96%,而深市公司去年這兩項指標則較上年分別下降了71%和70%。
上市公司業績為何突然出現滬強深弱的格局?有關數據表明,一個突出原因是兩市擴容情形存在較大差異。長期以來,深滬兩市總體業績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賴于擴容,然而,深市自2000年10月以來已停止發行新股,去年沒有1只新股上市,而滬市上市公司家數則達到了近13%的增長速度,兩市公司的整體業績自然會因此有所分化。
據全景網絡統計,滬市去年新上市的公司加權每股收益達到了0.202元,較滬市平均水平高出了14.8%;另外,若扣除2001年1月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滬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只有0.1587元,加權凈資產收益率僅約為5.23%,較滬市平均水平分別下降了10.1%和27.6%。由此不難看出,滬市公司去年整體業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擴容。
資深人士指出,由于種種原因,國內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業績呈先高后低之勢,老公司業績難盡人意,新鮮“血液”對市場整體業績的補充作用一直是相當明顯的。因此,如果深滬兩市這種擴容差異長期存在,其總體業績差距很可能會出現加大的趨勢。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業績出現滬強深弱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滬市公司的重組力度較大,不少公司實現了扭虧為盈。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滬市一批發生過巨虧的公司經過重組大多實現了脫胎換骨,如曾經被暫停上市的農商社、白貓、網點等,紛紛在去年實現了盈利,這對提升滬市公司整體業績發揮了較大作用。特別是上海本地公司的重組一直受到各方關注,由于當地政府的大力介入,上海公司的重組進行得有聲有色,扭虧力度也較大,去年上海本地公司的虧損面僅為一成,較前幾年大幅降低。
相比之下,深市公司特別是廣東本地公司的重組力度則較小,再加上受行業不景氣等因素影響,其業績下滑自然在所難免,如深中華、深石化、科龍電器、深康佳、深深房紛紛發生巨虧。據統計,深市虧損額最大的前20名公司去年虧損總額高達近160億元,占深市公司虧損總額的7成;而滬市虧損額最大的前20名公司去年虧損總額只有62億元。
當然,上市公司業績出現滬強深弱的局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業內人士認為,擴容情形及重組力度的差異對兩市公司的整體業績影響更大。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