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虧者給規則上了一課,多變的標準是短期行為的保護傘
關于用友派現的爭論的硝煙剛剛淡去,虧損之王ST中華的堂皇登場再度震撼人心。后者以4億多的總股本交出一份每股虧損4·71元、虧損總額達到達22億元的2001年度財務報告。
ST中華最初是造自行車的,在其2001年的中報里披露,每股虧損額為0·12元。而后僅僅過了6個月,每股的虧損暴增了4·59元。
交出類似報表的企業還有不少,ST海洋每股虧損3·22元,在現已公布報表的上市公司中,每股虧損在1元以上的前十家企業中,有六家是ST公司。
如果說以用友為首的高派現一族是“讓我一次領個夠”,那么虧損之王ST中華為首的巨虧一族則是“讓我一次虧個夠”。
用心良苦
如果真的是經營出這樣的敗家業績,倒也亦堪稱商業反面教案。可讓普通投資者不明白的是,這些巨虧幾乎沒有一個是完全的經營性虧損,其中一多半以上的虧損額都是在新會計規則的條文界定之內進行的財務行為,頂在頭上的帽子都是全面實施新會計制度。
揣測這些公司財務行為背后的良苦用心,看來都與ST一族的退市規定有關,它們期待在新規則的許可范圍之內,用今天拼了命的不惜虧損,去換來在未來的一兩年的寬限期內暫時的賬面扭虧或者不虧損。
短期行為在作祟
應該承認,一種規則既然存在并發揮效力,凡是在規則框框內所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合法的。
對于企業來說,學會利用游戲規則,盡一切可能去增強企業競爭力,去創造最大的商業利益,完全符合市場競爭規則的商業準則。
在ST中華之前,有過ST九州的成功先例,用了同樣的方式避過了退市生死劫。在這種做法的操盤者看來,至少也是多贏的。在公司,在寬限期內經營的壓力大大減輕;于普通投資者,一旦從公司退市的虎口脫險,至少股票還能在市面上流通;于操縱流通股的莊家,更可以不時挾公司重組或經營方面的大小事項讓股價過山車。
然而,如果利用規則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逃避退市,顯然是一種短期行為,社會輿論一旦認可這種大面積的為了短期內賬面上的不虧損所做的鬧劇,即是對于承認公司經營管理者短期行為的認同,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畢竟,ST中華們的這種做法,并沒有從根本上去改善這些虧損企業的素質,更沒有為這些企業增加些許的自身造血能力。公司還是那個公司,擺在面前的盈利的坎也還是那道坎。當然,股市上的故事與傳奇增加了不少。
商業道德與游戲規則
退一步講,即便是承認ST中華們“洗澡”的合法性與必要性,人們還是有諸多的疑問。第一個問題,一家造自行車的公司,就算是提取壞賬與投資準備金,果真需要22億元之巨嗎?22億元,在滬深股市上目前都不是一個小數字,至少現有的一千多家公司中,發行新股募集資金超過這一數字的公司就極少極少。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公司股東,花這么多的錢去救活一家自行車廠,是否經過了科學的評估與嚴格的論證?
第二個問題,假定這類公司真的用2001年度報表上的巨額虧損換來的是接下來的會計時間內的不必計提各項壞賬與投資準備金,從而2002年度或2003年度拿出了中期或者年度盈利的財務報表,對于投資人和社會公眾,這類上市公司新報表中的利潤有多少是貨真價實的利潤,其可信程度能有多高?
對這些問題的考究使人們再一次將目光聚集到上市公司的經營理念。是為什么上市,是為什么經營,到底是要將公司不斷地做大做強,還是只求將公司像擊鼓傳花游戲中的花兒一樣,在多變的生存環境中傳到下一個接任者手中?
諸如此類的想法,很容易讓人又聯想到商業道德方面的因素。其實,所謂商業道德,即是在市場經濟的規則內自由競爭。規則決定道德,借用一句葡萄酒行業熱銷的話,低標準下的游戲是低劣者舞蹈的天堂,高標準下的游戲是優秀者競技的天空,至于多變的標準,則是短期行為的保護傘。
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給全世界的資本市場上了一堂的生動的規則與道德較量之課,虧損之王也給我們的規則上了同樣的一課。
本報評論員 柯斌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