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林化工公布了2001年年報,"狀況惡化"開始逼近這艘航母型的企業:公司不僅已連續第2年虧損,而且虧損額劇增------2001年虧損18億元人民幣,公司的資產負債率也高達73%。作為一家同時在香港、美國紐約、深圳三地上市的公司,如此巨大的虧損究竟虧在哪里,格外引人注目。
從行業上看,2001年石油化工行業處于低迷狀態,石油化工產品的價格大幅下降,致使該
行業上市公司2001年業績普遍下滑。但行業低迷給吉林化工帶來的沖擊似乎更重,2001年吉林化工的石化及有機化工產品同比下降22.4%,汽油和柴油的加權平均價格同比分別下降10.7%和9.2%,致使公司在主營上虧損12億元左右。
從財務上看,公司在報告期內計提了各項準備如應收帳款壞帳準備、存貨跌價準備達77078萬元。
面對2001年的市場變化,公司也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應對措施,如加強成本控制、完善內控機制、節能降耗節約費;但仍出現巨虧,可見除外部市場因素外,公司自身產品結構性及體制性的缺陷不容忽視。
吉林化工建國后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由以煤化工和鹽化工為主,到建成設計能力為250萬噸的煉油裝置和設計能力為11.5萬噸的乙烯裝置;再到乙烯裝置獲改造,煉油能力增加到530萬噸。1993年集團公司開始建設30萬噸乙烯工程,設想是解決當時生產的缺口以及需求的增長,投產后公司的乙烯年設計能力增加30萬噸,達到45萬噸,成為最大的乙烯生產商之一。整個乙烯工程總投資包括資本化利息約為人民幣72億多元,其中包括近4億美元的外匯。作為一項重大的技改工程,乙烯工程建設后給企業帶來較大的負擔,工程上馬時,國家的投融資體制由撥款改為貸款,據介紹,公司乙烯工程所需資金大部分是企業從銀行貸款,而且貸款利息沉重,最多時年財務費用高達10億,年最高貸款利息達到10%以上。
從公司的利潤構成看,以汽油、柴油為主的石油產品和石化產品是公司的主要來源,公司規模偏小、產品結構不合理、產品附加值低的矛盾沒有解決,乙烯投產后不僅沒有徹底改善產品結構,而且使公司背上沉重的財務負擔,隨著產品市場的變化,產品價格也飛流直下,以2001年為例,公司乙醇、尿素產品的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下降18%和33%。
吉林化工已經連續虧損兩年,如果今年再虧損公司股票將面臨退市的危險,所以2002年將是公司決戰之年、關鍵之年。從地域看,吉林化工所處地理位置利弊參半。優勢上,公司離石油基地較近,可以充分利用大慶、吉林油田的原油,目前還可加大俄羅斯原油的使用比例;毗鄰松花江,水電資源豐富;公司的一些裝置具有國際水平和國內領先水平。在具體規劃上公司將在重點項目建設、產品結構調整、技術創新以及清欠力度上加大努力,管理層將努力實現年度加工原油430萬噸、噸油現金加工成本約73元/噸、輕油收率72.26%、產品出廠合格率100%。
(記者 高文力)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