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流行奶酪文化。有人說是一本叫做《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小書的功勞,我看未必。不錯,這本書自有其搶眼之處,據說在一些IT公司已經達到幾乎人手一冊。但在中國股市,恐怕在此書尚未面世的時候,就滿世界的奶酪味了。
中國股市看圖說話之盛行,比之海外猶甚。雖然股市之浪常常有數不過來的時候,這指標、那指標也經常不免難以自圓其說,但人們全然不顧政策市是怎樣一再地嘲弄了技術神
話,對“技術形態反映一切”的信念之篤之誠,遠比法輪功追隨者更為癡迷。股市分析流行奶酪文化,說起來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股市本質上就是海外引進的奶酪。誰讓咱們的所謂中國特色的股市卻沒有中國特色的分析解盤技術專利呢?
無可否認,“海歸”學子引進的奶酪文化對中國股市的啟蒙曾經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以至于人們提起“海歸”,一向不無敬意。但近來中國股市政策面的“海歸”色彩陡然明顯起來,人們開始領略奶酪的酸味。對于本土味十足的中國股市來說,引進點奶酪固然無妨,但畢竟主食結構有異,奶酪之取代老醋、辣子、生抽、蒜茸、腐乳,不能不產生可行性問題。市場開放對于中國證券市場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正像著名作家錢鍾書的《圍城》所描寫的那樣:“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心理時差與經濟時差不僅是觀念的沖撞,同時更是利益的沖突。近期在CDR以及QFII和QD II上引起的爭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對市場開放帶來的風險的不同認識。據香港經濟界人士稱:內地近期施行的幾項措施,已超越加入世貿所作的承諾,高出外商預期。這對于中國資本市場是喜是憂,自然難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不無擔心的是:政策上對引進奶酪的情有獨鐘,會不會讓吃菜幫子的替吃魚翅的買單?
《誰動了我的奶酪》說的是如何獲得你的那一份奶酪。這本書被某作家一言以蔽之,稱之為“陰謀家送給野心家的書”。奶酪是否“垃圾食品”,另當別論。對于目前還得操著心看護自己的奶酪的中國投資者來說,瘋跑去搶別人的奶酪,豈非有點癡人說夢?2001年中期,海外投資機構摩根斯坦利、高盛一個說中國股市合理的市盈率是1000點,一個說只有12只股票有投資價值,而中國股市“海歸派”的頭面人物也呼應說:中國的股市應該擠泡沫,推倒重來。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前夕,“海歸派”替中國股市設計的食譜和國外大機構如此“不謀而合”,配合默契,有犧牲中國投資者利益迎合海外資金利益之嫌。中國投資者對諸如此類的奶酪文化,還是小心一點為好。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