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為達到再融資條件而進行“毛毛雨”式的分紅,廣大中小投資者已經見怪不怪了。而一些現金凈流量嚴重不足的公司,居然計劃大手筆現金分紅高派現到底誰更實惠
□本報記者劉興祥
目前,上市公司2001年報已有六成進行了披露,我們已經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紛
紛派現將成為今年年報的一大特色。一方面,對于為達到再融資條件而進行“毛毛雨”式的分紅,廣大中小投資者已經見怪不怪了。據統計,有上百家遍布行業較廣、業績也參差不齊的上市公司的派現額極低,每股的派現數額大都低于0.05元。并且,由于這一數字是含稅的,在繳納了20%的個人所得稅之后,投資者能夠獲得的現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與此同時,這些公司推出了不同規模的再融資方案。有關人士指出,這完全是由于上有“政策”,部分上市公司才有此“對策”。顯然,此類派現的真正受益者只不過是公司的再融資,而不是中小股東。
而一些現金凈流量嚴重不足的公司,也頗為大方地高派現,這一現象引起了記者注意。某上市公司在2001年度將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現金紅利2.8元,派現總額將達到接近6億元。據統計,這是該公司上市以來第三次大比例派現,目前累計派現額度已接近17億元,超過募集資金總量3億多元。在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分紅方案會讓中小投資者歡喜不已。然而,這家公司的現金流量在近幾年其實并不樂觀。由于對外投資數量龐大,其現金流量從2000年起一直為凈流出,最高時達到了每股現金凈流出0.5元。為何會在現金流量不樂觀的情況下,該公司仍然對分紅派現情有獨鐘?記者注意到,由于該公司大股東所持非流通股超過總股本的八成,連續分紅的結果是,大股東分走了其中的14億多元,而流通股股東僅分得2.6億元,還不到募資額的兩成。
據初步統計,截至3月30日已公布年報的公司中,約有15家非流通股東占絕對比例(60%以上)的上市公司,在現金凈流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仍然有超過每股0.20元以上的現金分紅。顯然,如此派現中獲利最多的實際上是大股東,而并不是中小股東。
與此類似的是,去年剛剛上市的一家公司也推出了每股派0.6元的分配方案,分紅總額達6000萬元。乍眼一看,能夠在不到1年的時間就采用大規模現金分紅的方式來回報投資者,如此的上市公司確實不容易。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按一級市場申購價計算,中小股東的年收益率仍然低于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同時,這筆分紅對于非流通股東則具有相當重要意義,因為法人股東當初以每股1元多一點的資產評估成本價來計算,通過這次的大比例分紅就收回了其投資成本的五成多。那么,如果下一會計年度再推出類似的分紅方案,則法人股東就完全“零成本”了。并且,法人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仍然沒有得到半點稀釋。誰是派現大贏家,這里體現得一目了然。
其實,考察在短時間內完成從融資到派現的過程,不難發現,資金在從流通股東流到上市公司,再從上市公司通過分紅形式流到全體股東之后,僅占三分之一的流通股東在扣除市場交易成本、所得稅之后得的自然是“小頭”,占股本較大比例的法人股東卻從中獲得了最大的實惠。
有業內人士擔心,雖然有投資就應該有回報,但是,隨著大股東占用上市公司資金越來越受到相關政策的鉗制,派現也許會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的又一種新型手段。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