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2001年報披露只進行了二分之一,但我們幾乎可以肯定"派現熱"將成為年報的一大特色。據初步統計,在截至昨日已披露年報的500多家上市公司中,實施派現的上市公司比例已超過70%。顯然,真金白銀的現金分紅已成為一種"時尚"。
從近兩年上市公司分紅的總體情況看,派現規模正逐年擴大。1999年選擇現金分紅的上市公司還只有200余家;2000年,派現公司比例明顯增多,有640余家上市公司選擇了派現,不 過,其中大部分公司是派現與送轉并舉。而今年在已公布年報的公司中,單純選擇派現作為分配方式的上市公司就已超過300家,占已披露年報上市公司總數的65%,而單純采取送轉方式的僅有6家。兩者所占比例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可否認,派現熱的出現與中國證監會有關文件的精神密切關聯。2000年底,出于保護中小股東權益、培育上市公司分配回報機制的目的,中國證監會提出把現金分紅派息作為上市公司再籌資的必要條件。政策出臺后,效果立竿見影,上市公司紛紛慷慨解囊。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雖然上市公司通過派現回報了投資者,但這其中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不正常現象。
綜觀今年的"派現大潮",兩極分化的現象相當明顯。一方面是"迷你"派現仍然大行其道,有74家上市公司每10股派現金額在0.5元以下,扣稅之后,投資者實際拿到手里的回報已所剩無幾。另一方面是部分上市公司分紅派現不僅面廣,而且有的派現比例還挺大,使得投資收益水平有較大提高。據統計,現階段已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的派現回報率超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有26家公司10派3元以上。出現這一新局面無疑令人感到欣慰,畢竟已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重視對投資者的回報。
對于這股"派現熱",市場人士提醒投資者在高興之余還應理性看待,原因有三。其一,因為有關政策出臺在先,因此"形式主義"的派現不在少數,這種派現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再融資。其二,在二級市場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不排除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派現"作為利好消息刺激股價的可能。其三,部分公司是為提高凈資產收益率而分紅派現。與此同時,市場人士也提醒上市公司,不要盲目跟隨潮流,對于派現應根據實際情況量力而行,不要因此而影響公司的正常經營。
1.堅持回報型
案例:
鹽田港1997年上市,從上市那一年開始,公司已經連續5年派現。1997年,該公司10派2元,1998年10派1.9元,1999年10派1.26元,2000年10派1.3元,2001年,該公司更是推出了10派5元的高派現分配方案。該公司去年業績大增,凈利潤同比增長300%。該公司去年通過重組先后取得了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27%的股權和深圳梧桐山隧道公司50%的股權,上述參股公司在2001年共為鹽田港帶來了高達4.15億元的投資收益,較上年凈增3.04億元。
分析:
根據相關統計,從1997年開始到2000年分配方案中,連續4年派現的公司僅有37家,而平均每年每股派現超過0.3元的僅有5家。連續派現的上市公司雖為數不多,但這一群體在圈錢、造假行為時有曝光的市場中表現得難能可貴。有關市場人士認為,一些高派現的公司當年的回報也是相當可觀的,具備了良好的投資價值。一項研究表明,"連續派現公司"股價較"高送股公司"更能反映基本面價值。看來,如果投資者打算通過上市公司分紅來獲取回報,那么只有那些業績穩定且連續派現,而且是連續高派現的公司才具備真正的投資價值。
2.先予后取型
案例一:
上市公司A主營污水處理業務、道路及收費站業務。2001年年報顯示,由于公司主業轉型,雖然公司主營業務利潤比上年減少21%,但凈利潤仍然增長了58.7%。該公司提出的送配預案是10派0.8元(含稅),并擬發行不超過12億元A股可轉債。如果按此分配預案,公司今年將派發現金紅利1億元,不過與其擬實施的再融資方案來說,真是小巫見大巫。
案例二:
上市公司B去年實現了利潤總額、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3%、54%和34%的較好業績。該公司選擇了10派2元(含稅)的分配預案,同時,也推出了擬修改B股增發方案為增發不超過12000萬股A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去年每股經營性現金流量為-0.44元,雖然其現金狀況較2000年每股-1.44元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現金流仍不充沛,因而,公司能提出10派2元(含稅)的分配預案實屬不易。
分析:
上市公司之所以青睞現金分紅受政策導向作用較大。2001年證監會發布《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關于上市公司新股發行審核工作的指導意見》,規定發行審核委員會審核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申請,應當關注公司上市以來最近三年歷次分紅派息情況,特別是現金分紅占可分配利潤的比例以及董事會對于不分配所陳述的理由。目前,有16家公司在提出派現預案的同時還推出了再融資方案,其中有個別公司只打算"迷你"分配,的確有"再融資先派現"之嫌。股民獲得紅利后,最終還得給公司掏錢。分紅時是全部股東參與分配,但再融資的時候卻往往只有流通股股東參與,大股東可以選擇放棄。特別是少數上市公司一手放出"小錢"做"誘餌"、一手從股市融資釣上"大魚";而廣大投資者卻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因此,面對"派現潮",投資者應看清上市公司派現的真實目的,究竟是為了給予還是為了索取。
3.蜻蜓點水型
案例:
五糧液2001年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7.42億元,凈利潤8.11億元,每股收益達0.93元。但公司在現金分紅上顯得比較吝嗇,每10股僅派0.25元(含稅)。扣稅之后,股東們進袋的現金所剩無幾。
五糧液公司自上市以來一直在市場上保持著績優形象,但其在現金分紅上的"小氣"似乎已成一貫傳統。資料顯示,2000年,該公司在實現每股收益1.60元的情況下卻不分配、不轉增,由此引來中小股東一片唏噓。2001年,公司凈利潤較上年同期仍然保持增長,且增長幅度達5.64%。但公司的派現方案相對于實現的業績而言實在是九牛一毛。其實從五糧液所處行業和自身發展來看,都比較成熟,應當是回報股東的時候了,公司似乎應考慮改變自己在分紅上的策略。
分析:
隨著2001年報的陸續出臺,令人哭笑不得的"蜻蜓點水式"的派現公司越來越多,大有自成一派的趨勢。
分析這批"蜻蜓點水式"派現族的年報可以發現,這些公司遍布行業較廣,業績也參差不齊,他們唯一的共同點就是每10股的派現數額都低于0.5元,而且還是含稅的。大多數公司的投資者在繳納了20%的個人所得稅之后,可能到手的現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蜻蜓點水式"派現對投資者沒什么實際意義,可為什么上市公司還要如此大費周折呢?有關人士一語道破天機,其中不少是因為中國證監會的有關文件曾指出,現金分紅是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必要條件。既然有此"政策",上市公司就如此"對策"。畢竟沒有哪家公司不想從市場募得資金,因此只能多多少少"意思意思",反正有關文件并沒有規定派現的標準。只要是派了,哪怕一分也是派現,也是給股東回報。
客觀地說,分不分配、派不派現,上市公司都應該視能力而定,如果僅是為了別的目的而實施分配,不如就此打住吧。畢竟,那一點點"意思"又有多大意思?
4.財大氣粗型
案例:
承德露露原本是一家貌不出眾的公司,但此次的"高派現"舉動卻成為年報中的一大亮點。
在報告期內,該公司主營業務收入、主營業務利潤和凈利潤分別比同期增長21%、30%和83%以上。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也高達每股0.54元。由此可見,該公司不僅業績大增,而且現金流充沛,該公司有理由提出10派6.6元(含稅)的高派現預案。
分析:
今年,上市公司派現大升溫給市場帶來積極影響,其中一批公司依托主業發展,還推出了高派現的分配預案更為可貴。目前,在已推出派現預案的上市公司中,10股派3元以上的有26家。不過,投資者在欣喜之余也應該看到隱藏在高派現背后的動因。在上述高派現一族中,有8家上市公司每股凈資產高于4元。派現可以減少凈資產,對提高凈資產收益率,有一定的幫助。另外,一些上市公司推出高派現往往伴隨著火爆的行情,特別是一些業績平平,以往不曾偏好派現的公司如今也爭著要高派現,成為一種炒作題材。因此,高派現可貴,能長此以往者更為可敬,只有那些保持業績持續穩定發展,并具備一顆回饋股東的赤誠之心,才有可能連續高派現,也才有可能成為廣大投資者進行長期理性投資的品種。
5.一股獨大型
案例:
武鋼股份2001年度將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現金紅利2.8元(含稅),共派發現金5.853億元。這是武鋼股份上市以來第三次大比例派現,累計派現額度已達16.933億元,超過募集資金總量3億多元。
武鋼股份于1999年8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共募集資金13.479億元。上市三年來武鋼股份一直踏踏實實做主業,連續推出了一大批填補國內空白的高精尖新產品,不斷擴大公司的市場份額,從而確立了公司在國內同行業中的領先地位。三年來,公司實現凈利潤超過20億元,且不忘回報股東。資料顯示,1999年度武鋼股份在上市當年即向股東每10股派現2.5元,2000年度公司向股東每10股派現2.8元,加上本次每10股派現2.8元,3年中武鋼股份累計向股東派現16.933億元。需要指出的是,該公司大股東持股超過177000萬股,分走其中的14.34億元,流通股股東僅分得2.6億元,可見得利最多的還是大股東。
分析:
像武鋼股份這般連年高分配的上市公司,在目前重籌資輕分配的市場中確實比較難能可貴。但業內人士也指出,撇開武鋼股份不說,一些上市公司的高派現行為很可能暗藏"玄機"。雖然有投資、有回報天經地義,引人注意的是,派現也許成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的手段。比如分紅時是全部股東參與分配,再融資的時候卻只有流通股股東參與,大股東絕對是放棄的。如此而言,大股東不是比小股東劃算得多?值得一提的是,武鋼股份也曾在去年中期提出過增發計劃,公司大股東表現究竟會如何?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
6.迫不得已型
案例:
深深寶2001年實現凈利潤1100余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800余萬元,該公司實際上是一家潛虧公司。從1999年開始,土地補償收入成了該公司利潤的"重頭戲",每年靠著這塊非經常性收益,使公司業績一直維持在微利的狀態,若沒有這塊土地補償收入,該公司實際上已連續三年虧損了。此外,該公司去年每股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量凈額為-0.066元。而就是這樣一家公司也提出了派現預案:每10股派0.5元(含稅)。
分析:
有關人士指出,此類本不富裕的上市公司能提出派現的預案的背后,往往都是各有苦衷。深深寶之所以提出派現,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該公司屬于A、B股并存的公司,外資股東持股不能流通,送轉股對他們來說沒什么實際意義,因此,外資股東更青睞派現。不過,對于那些盈利能力有限,現金流量又不充沛的上市公司來說,派現也許未必是最佳的分配方案,分掉了現金反倒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7.謹慎保守型
案例:
廣匯股份去年業績好得令投資者吃驚。年報顯示,該公司2001年實現凈利潤比上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此外,公司的高增長幾乎全部來自主營業務利潤。然而,正是這樣一家業績優異的公司對全體股東既不分配也不轉增。事實上,該公司自上市以來,雖然業績連年上升,但除了擴張股本外,至今累計現金分紅每股不到0.15元。而在披露年報的同時,公司還公布了"擬增發6000萬股"的再融資計劃。
分析:
自滬深兩市2001年度的首份年報登場亮相以來,每股收益在0.50元以上的已經超過40家,然而其中好幾家公司決定2001年不分配不轉增。其實,在國外成熟的股票市場,上市公司對股東的分配多以現金分紅為主,但在2000年以前,我國上市公司一直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不分配現象。據統計,在這一現象達到頂峰的1999年,不分配的上市公司達到了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總數的59.4%,不實行現金分配的則更多。目前這一現象已得到改觀。但仍有一些公司不愿意給股東以回報。當然不分配或許是因為企業現金流量差,沒有能力實施。但像廣匯股份這般有能力卻不分的公司也不在少數。另外,廣匯股份之所以不分紅還提出增發方案,是因為該公司在去年中期曾實施過每10股派1.5元(含稅)的派現方案。雖然,派現數額不算小,但相對公司的未分配利潤而言仍然屬于"蜻蜓點水式",其最終目的可能還是為了6000萬股的增發。
(記者 徐霄 王璐)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