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愛明
1.26億不良資產打包出售
3月8日,海王生物(000078)向公眾披露,公司將不良資產共12654萬元,作價7000萬打包出售給深圳海眾貿易有限公司。這1.26億不良資產主要包括兩部分:部分應收客戶款和撥 付各地辦事處周轉金。
“對方的7000萬在年前已經劃撥到我們賬上”,3月12日,海王公司董秘馮家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其實,協議早在去年12月16日已經和海眾簽訂。按照協議,海王將賬面原值9930萬的預付各地辦事處周轉金作價7000萬轉讓給海眾,差額2930萬海王已經全部計提壞賬準備;同時,海王將逾期1年以上的客戶應收賬款2724萬交由海眾負責清收,其中逾期3年以上的1637萬全部歸海眾享有,逾期2-3年的275萬70%歸海眾享有,逾期1-2年的812萬30%歸海眾享有。按此計算,如果海眾滿打滿算要到這些賬款的話,海王的賬上就會再添640萬。
1.26億元“風險錢”交給專業的“討債公司”,換來實打實的7000萬,表面看來似乎吃了虧。但海王知道,即使吃虧,也比“看得見,摸不著的拖著強。
在公告中海王稱,由于此次轉讓的差額5000多萬已經計提壞賬準備,因此不會對公司利潤構成影響。馮家信同時補充,壞賬會在今后公布的2001年年報中體現出來。
改變營銷模式
欠款是海王的一塊心病。
海王2001年年報目前還未公布,因此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暫時還無法得知。但海王2001年中報顯示,當時公司的應收賬款總額達2.3億元。
比較一下就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半年前,當時海王公司逾期3年以上,也就是100%計提壞賬準備的應收欠款為198萬元;半年后,這個數字就上升到了1637萬元。同時,半年后,除了逾期一年以上的2724萬客戶應付款,公司總部撥付給各地辦事處的9930萬元周轉金也部分列入了壞賬準備。
應收賬款過多,壞賬風險過大,成了海王揮之不去的陰影。海王把這種后果歸罪于“原有營銷模式設計的缺陷和營銷管理不善”。
公司董秘馮家信介紹,海王在全國各地有37個辦事處,每個辦事處原來都擁有相對獨立的人事、財務權力。
各地辦事處對海王的整個銷售網絡形成和銷售業績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海王原有的1000多家客戶的建立和覆蓋全國的銷售網絡就深刻體現了其功勞。
但任何一個硬幣都有兩面,由于這種相對分散的營銷模式,海王總部難免不倚重各地辦事處,這樣不可避免帶來的結果就是各地辦事處尾大不掉。
這種弊端反映在財務上的明顯現象就是辦事處耗費了巨額的費用———此次海王打包出售的1.26億不良資產中就有近1個億來源于撥付各地辦事處的周轉金,同時造成大量客戶欠款。在人事上則表現為公司總部對辦事處的控制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海王人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營銷模式的不合理。事實上,自去年以來,海王高層已經開始反思到,應收賬款過多和壞賬風險太大可能給海王的經營帶來較大風險。消除這種潛在的危險被提到海王的經營日程和董事會議程上來。
具體的行動始于去年6月。在近半年的時間里,海王對自己的營銷模式進行了靜悄悄的“革命”:削去各地辦事處的財務權,將這項關鍵的權力回收到公司總部;同時,各地辦事處建立起來的全部1000多家客戶資料上交公司總部,除100余家重點大客戶外,其他九成較小客戶一律“處理”掉,公司今后的營銷將直接面向上述的100余家大客戶。馮家信稱,國內主要的醫藥流通企業將包括在這100余家大客戶內。
雙管齊下的兩記“狠招”從根本上改變了海王的營銷模式。對于今后各地辦事處的功能,馮家信稱將“主要起到促銷和聯絡客戶感情的作用”。
伴隨這項計劃的行動是海王在短時間內對過去多年累積的應收賬款呆壞賬、會計差錯等情況進行了徹底清查。摸清情況后,2001年12月中旬,海王召開董事會,專門就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比例和如何清理進行了討論。會后第4天,海王和深圳海眾達成轉讓協議。
資產膨脹之后
雖然海王稱不良資產的轉讓不會對公司利潤構成影響,但在外人看來,此舉無論如何還是帶有一定風險。
風險在于股民可能增加對海王2001年度盈利能力的懷疑。2001年初,海王增發A股6900股,總股本從原來的15280萬股擴張到22180股,此舉使海王募集到14億資金,這樣通過股本擴張,海王資產從上市初的2.3億迅速達到30個億。
但對上市公司尤其是生物保健類的公司來說,資產的增長并非總是好事。它同樣帶來壓力:壓力之一就是資產高速增長之后,如何繼續保證和提高整個資產管理的質量,也就是說,如何有效加大開拓新產品和新市場的力度;壓力之二就是,中國的醫藥和保健產品知名度和市場都是靠媒體廣告轟炸出來的,一旦廣告跟不上或大環境不允許(2003年開始所有處方藥一律不得在大眾媒體廣告),如何保證市場不衰落?
在2000年底的增發招股說明書中,當時海王預測2001年全年整體銷售收入為10.52億元,但2001年中報顯示,海王上半年只實現了2.37億的銷售收入,還不到全年預測的四分之一。在主營業務中占據半壁江山的拳頭產品巨能鈣2001年上半年只有1.3億的銷售進賬,與預測的全年7.5億差距較大。事實上,海王人士也透露,相比2001年上半年54%的比例,2001年全年巨能鈣占整個業務銷售收入的比例有所下降。
據公司董秘馮家信透露,海王去年下半年的銷售收入增長振幅非常大。但具體比例目前還無法透露。造成這種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狀況的部分原因是廣告的滯后效應,一般而言,電視廣告投出3個月后才有比較明顯的效果。另外,從海王的經營業績來看,似乎也有下半年好于上半年的“傳統”。
去年全年,海王用在媒體廣告上的費用為1個億,今年會投入多少目前據說還沒有確定。但海王的經營業績的好壞,與廣告尤其是電視廣告有著莫大的關系,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可以預計,只要政策允許,海王的廣告投入就不會少。
化解財務風險?
海王此次打包出售不良資產、改變營銷模式系列舉措容易讓人聯想到海王財務上面臨的問題。
仔細研究海王的報表就會發現,除了應收賬款較大并且增長率較高外,公司的財務還面臨其他的問題。2001年海王中報顯示,去年上半年海王的銀行存款在大量增加,年初只有1個億,年中就增加到11個億。這點容易讓人理解,海王增發A股募集了14億資金,暫時擱置未投入項目是正常的。
事實上,去年海王也進行了較多的項目投入:投資一個億設立深圳海王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持資7700萬入股南方證券;出資5000萬開發抗癌新藥“雙環鉑”;投資4900萬發展基因工程重組戊肝疫苗項目;投資1000萬入股北京中關村百校信息園有限公司等。
但讓人費解的是,海王的2001年中報顯示,公司的短期借款從5億增加到10億。一方面銀行有大量存款,但另一方面為什么又要大肆借款?
另外,海王的企業現金流量指標也不容樂觀,截至2001年中報,指標一直在惡化。也就是說,在海王的高速成長期中,公司的現金注入是有限的,這樣無疑會給資本增長打上折扣。
在2000年年底的增發招股說明書中,海王預測每股盈利7毛4,但2001年的中報顯示,每股盈利只有1毛9,差距顯而易見。
2002年2月1日,海王生物發出公告稱由于2001年度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同時年初增發A股募集資金投資項目產生了效益,公司2001年度業績水平預計將比上年度增長50%以上。
同時稱,由于2001年度執行新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以及部分投資項目沒有達到預期盈利目標,預計不能完成盈利預測利潤指標,也就是說,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將低于盈利預測的80%。
有意思的是,僅僅過了4天,海王生物又作了澄清公告,稱1日的公告“對公司有關業績預計增長情況表述不清晰,對投資者可能造成誤導”,經對“有關財務報表審慎核查”,預計2001年度凈利潤比上年增長50%以上,但低于盈利預測的80%;由于股本擴張,每股收益預計不能比上一年度增長50%;同時凈資產收益率預計比上一年度下降。
海王在財務和經營上的問題也許能在這個細節中反映一二。在這種大背景下,這種設想成為可能:海王打包出售不良資產、改變營銷模式等措施是為了化解可能面臨的財務風險,當然,要真正斷定還為時過早。也許只有等到海王的2001年度年度報告公布后,才能做出最后判斷。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