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實施細則》正式發布實施,而這似乎成了二級市場的導火索,此后的一周內深圳股市出現了久違的強勢,個股漲幅也罕見地壓倒上海,人們在不經意間已經感覺到本次制度改革也許并非大家事前想象的那樣簡單。
記者在對多位證券業專家進行采訪時發現,近八成的被訪對象對深交所引入大宗交易制度做出了積極的評價。其間可以概括出諸如提高市場穩定性和流動性、降低機構投資者的 交易成本、利于二級市場上兼并重組的實施,提高證券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等六大利好。但同時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本次深交所大宗交易制度的建立可能為某些二級市場投機主力營造陷阱提供便利條件,制度執行過程中還須不斷完善。
臺交所大宗交易盛極而衰
深交所方面稱我們獨具特色
大宗交易這個對國內投資者尚屬于陌生的交易制度在海外發達資本市場已廣泛應用,記者從業界人士處了解到,放眼全球,倫敦證券交易所無疑是大宗交易做得最為成功的,而臺灣證券交易所的經驗教訓也許是最值得我們引以為鑒的。
《金周刊》記者在與臺灣三大證券交易商“寶來證券”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陳泉鑫交流時了解到,臺灣在3年前已經普遍實行股票及相關金融工具的大宗交易了,而制定的相關規則也與目前深圳證券交易所提出的大體相似。該交易制度一經推出,市場反響極為強烈,在機構投資者入市意愿增強的同時,中小投資者對此也抱有相當積極的態度,為此臺灣股市曾一度較為火熱。不過,在短期火爆過后,人們不禁發現大宗交易已經成為機構主力精心設置騙局的工具。
舉例來說,在出現大手筆股票成交后,交易所公開披露股權轉讓雙方所交易股票的名稱及席位號后,投資者便會千方百計地尋找此次“大打出手”的雙方底細如何,假設受讓方確是市場中人盛傳的某某實力機構,中小投資者多數會失去理智地殺進市場,而這往往中了機構的埋伏。
陳先生向記者介紹,某些炒家為了實現所謂利益最大化,有時不惜采取卑劣手段吸引中小戶跟風。例如某機構在一只個股上已控制70%的流通股票,而且經過大幅炒作后,機構獲利已經極為豐厚,此時,他可以與另一家實力機構或自己的關聯方達成協議,在目前價位或相對較高價位上進行交易,而交易量可能僅為流通盤的1%~5%。由于中小投資者不明真相,可能誤以為又有新的大主力對該股產生了興趣,故而跟風,原主力可以從容地在高位派發獲利籌碼,而當中小投資者真正明白時,股價早已一落千丈。
《金周刊》:那么新進來的主力機構不是也套牢了嗎?
主力玩的就是這種游戲,所謂以小博大,新進來主力的持股雖然針對中小投資者而言是名副其實的“大宗”,但對比原主力持有的70%流通籌碼又的的確確是“小兒科”,在這一大一小之間,主力機構的障眼法就算玩成了,至于新機構的高位持股雙方私下里可能早已尋求到了平衡手段,因而對于兩大主力幾乎不構成任何壓力。這也是為什么3年前,臺灣證券交易所將盤中大宗交易改為盤后交易的原因。
《金周刊》:交易制度改變后,中小投資者的交易安全是否得到了保障?
大家都知道,盤中交易可能會帶有很多的沖動或不理智的因素,而盤后大宗交易對中小投資者當日的交易不構成實質影響,投資者有充分的時間去盤算這里面是否存在機構間惡性關聯交易的成分,事實證明細則調整后,此類惡性事件的發生頻度有明顯下降。不過,大宗交易量已開始呈現出萎縮的態勢。
對此,深圳證券交易所負責本次大宗交易研究的王霞博士坦言,我們是在研究了國際上幾乎所有大型證券交易所關于大宗交易的規則后推出的“深交所細則”,它具有中國特色。在談及臺灣證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時,王博士認為,由于種種原因,目前臺交所的大宗交易量已經非常清淡,他們的發展歷程及遇到的問題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大宗交易與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
“對于已經調整了一年的中國股市而言,急切盼望能有某種刺激,從而擺脫這種誰都不愿看到的尷尬處境。”某機構操盤手如是說。“本次大宗交易推出有可能成為最直接、最有效的興奮點,因為它直接影響著機構的操作手法。”
眾所周知,2001年股市見頂以來,大部分機構或高位出逃,或盤中斬倉,多數已收回資金。但也有一部分機構因某只個股持倉過重或其他原因至今仍被困在盤中,即使股價已經跌得很慘了,仍然無人接手。目前的情況是,城中的人想出去,而城外的人因擔心城里的人出去而不敢貿然進來,因而股市沒辦法走好。實施大宗交易對那些困在城中的機構不亞于久旱逢甘露,他們可以不必擔心沒有人接盤了,只要股價合理,他們完全可以采用批發加零售的方法將手中的存貨“一次性處理”。
大摩投資的徐勝治先生在談到這個問題時表示,目前市場的流動性顯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個股的股價已經下跌到很低的水平,但資金主力仍握有大量籌碼,而且它們的融資途徑出現了很多新的問題,急需變現,通過二級市場拋售,不僅會繼續打壓股指而且會形成惡性循環,成本太大。
而另一方面,場外有很多新生成的資金力量目前也有建倉的要求,但是傳統的建倉手段,在目前的市場狀況下要完成建倉過程周期過長,而且也容易引起股價的異常波動,不太好控制。大宗交易雖然并不是為目前市場的特定交易需求制定的,但對于目前的市場卻有很強的針對性,最近一段時間很多問題個股紛紛走強也不是偶然的。有困難就要解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深交所方面對此基本持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1999年后中國股市機構投資者的隊伍不斷壯大,但并沒有相應的輔助交易制度跟上,因而造成機構投資者持股量較大后難以在股價上升到一定程度上兌現離場,有的只能加大持股量向上推升股價,最終導致單個機構大量或絕對控制流通股,繼而出現股價操縱等違法行為。而大宗交易的推出無疑是為那些理智的機構提供一個良性運作空間,避免因機構控盤率過高而導致的股災。
湘財證券投行部的鄭一兵則從兼并收購的角度對大宗交易制度的推出發表了觀點。她認為,雖然目前國內證券流通率較低,多數購并案發生在國有股及法人股市場中,但可以肯定的是二級市場對收購方的作用越來越重要,而且在股權相似的情況下,大宗交易絕對是他們捕捉勝機的重要通道。此外,國有股、法人股的減持勢必會進行,大宗交易對于股權收購的重要作用會日益體現出來。
難以忘卻的記憶
當記者問及深交所本次搶在上海前推出大宗交易,是否出于近兩年行情明顯弱于上海方面的考慮時,王霞博士的回答頗為婉轉:“希望是這樣吧!”
雖然如此,但據熟悉深交所的朋友介紹,由于創業板設立遙遙無期,A、B股發行業務被無限期擱置,目前深交所發展速度已明顯落后于上交所。而本次深圳方面率先推出大宗交易無疑是想借此打破這種不平衡的格局。這不由得讓我們聯想起1996年初,同樣處于被動地位的深交所,率先推出成份指數,并在深發展的帶領下一度上沖6000點大關,尾隨而至的上海市場便沒有那么幸運,股指漲幅及成交量明顯遜于深圳。時下留在我們記憶中的只有每天都在播報的深圳成份指數和早已被人淡忘的上證30指數。
《金周刊》記者谷立志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