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理論“滑鐵盧”
據美國國會的最新調查顯示,1999年8月和2000年5月,安然用自己的股票收購關聯企業的期權和債券時,普華永道兩次都表示交易“公允合理”。而關聯企業通常都被安然用來隱藏債務,這兩項交易最終讓安然損失慘重。
復旦大學教授李若山對記者說,據他從美國證監會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得到的最新資料表明,安然歐洲分部的一家資產只有幾百萬美元的小公司正是利用關聯交易,隱藏了6億美元的債務。在調查尚未結束前,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安然公司在處理資產的方式上,“玩”出了許多新手段,而這些衍生出來的金融工具對審計人員來說甚為陌生。在判斷這些交易是否公允合理時,會計事務所常表現得無能為力。
據介紹,安然公司幾乎把所有的資產都轉化成衍生金融工具,而這些是以未來不確定交易為特征的。安然公司將資產都演變成一個協議,預計未來某個時間賣出某個價錢。由于創新,使安然公司會計利潤大大增加。事實上,這些利潤也是不確定的,而會計師要評估其利潤,就缺乏一定的標準。
專家認為,安然破產與其說是公司經營失敗,不如說是會計業的失敗、會計技術和理論的失敗。
作為制度的會計努力
在安然案前,中國的會計業同樣出現了如中天勤—銀廣夏等史無前例的踐踏誠信的事例,并誘發管理層作出引進國際著名會計事務所來做補充審計的決定。
然而,安然案及其帶來的會計業信譽危機,引起了中國高層的關注,促使管理層不得不從更宏觀的角度去思量中國會計環境的未來制度安排。據透露,高層人士曾就安然案強調,對國際五大會計師事務所的關注,更應從審視中國的會計制度和準則出發。
李若山認為,就安然案中的三個審計“陷阱”而言,除金融工具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外,關聯交易和表外融資則“罪孽深重”。而規范關聯交易,在中國的會計制度安排上曾出現過曲折。
據介紹,在1993年到1994年,為與國際接軌,財政部曾經花費300萬美元,聘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協助中國政府打造一套會計制度,但最后因無法承擔改革成本而夭折。
到瓊民源事件曝光后,財政部才意識到會計準則的必要性,隨后推出會計法規,第一套準則就明確包括規范關聯企業交易的披露。有專家認為,《會計法》、《證券法》的出臺,盡管意味著中國會計與證券市場朝著規范化的方向發展,但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
現行會計體系的破綻
對于目前中國會計法規,李若山的評價是,“盡管會計準則與制度比較實用,但有些方面還存在著過于原則、抽象、粗糙,操作性不夠的問題;關鍵是整個會計體系還缺乏框架、不系統,每次出臺政策法規或修訂都是‘救火式’的。當然,這種方式一來成本低,二來容易實施。”
就現行會計體系的缺陷,李若山指出了三大“破綻”:
一、在目前法規中,民事賠償責任厘定不夠。類似的公司法、證券法等都有這個弊端,而且誰執法也是個問題,財政部還是證監會?基于成本和人力,機構發現犯錯的概率是很低的。機構的積極性永遠沒有被侵權者的積極性大,如果法規給予被侵權者一個依法自衛、要求賠償的機會,那無疑會大大增加發現犯錯的概率。
二、處罰的方式存在弊端,有罪罰不當之嫌。如公司造假被發現了,證監會查處、罰款,罰的是公司的錢,而公司的錢就是股東的錢。這樣一來,公司造假一旦東窗事發,股價下跌使股東利益在二級市場受損,事后有關部門再對上市公司罰款,等于又罰了股東的錢。這就是罪罰不當,犯錯的董事、經理沒有受罰,反而公司的資產受到“損失”。做不到誰造假誰受罰,股東還敢去上訴嗎?
三、現行法規中沒有舉證倒置。股東或股民要告公司或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自行提出其造假的證據,提供不出來,造假指控就難以成立。然而,一般的股民能像會計師那樣相對自由地閱讀公司的財務報表嗎?個別股民可以和一個機構相抗衡嗎?國外的操作是,實施“信賴舉證”,不用原告舉證,反過來,被告必須拿出證據證明自己沒有造假,否則就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尋找會計舞弊根源
在資本市場甚至在整個社會,法律應該是規范主體行為的最基本準則,而誠信作為一種職業道德或社會公德可以提倡,但不能以提倡誠信來掩蓋法律建構的必要性。
會計事務所的獨立性是以其商業性為基礎的,會計師的獨立和公正時時刻刻與其利益在博弈,一旦評估遇到利益大于誠信的時候,故意犯錯或有意回避等就會產生。然而,獲益都是即時的,而受罰都是滯后的,眼前的利益或許更能誘惑會計師去有意或無意地犯錯,因為預期獲益而舞弊是與生俱來的。
李若山提出了“舞弊三條線理論”。他認為,一旦壓力、機會、借口這三個條件同時存在就必然產生舞弊。壓力,如公司業績,股市要看到的是公司良好的業績,但主營業務收益緩慢,虛報業績就成為可能;機會,如監管不嚴,不按審計程序做報表;借口,大家都在做,為了公司業績、為了股價攀升,為何不做,不做白不做。
壓力來自于公司經營的特質,盈利的目的是其稟賦;機會是制度環境的不完善;借口是不完善的制度“創造”的造假機會,甚至是造假的根源所在。
誠信源于制度改造
廈門大學會計系教授常勛認為,解決“誠信危機”問題,還是要從源頭抓起。源頭何在?是上市公司不誠信。企業的“資本饑渴癥”,使企業到市場就想拼命撈一把,而中國證券市場的建立,是要給國有企業解困。證券市場制度的弊端造就了上市公司投身股市只為圈錢,大量的資金沒有放在主營業務上,反把圈來的錢放回股市、炒作自己的股價。造假、虛報資產升值等也就隨之而來。既然上市公司有“需求”,那么本來就被監管不嚴的會計師干脆“不做白不做”了。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曾指出,隨著我國產權制度的逐步建立、市場經濟愈發成熟、市場競爭趨向充分,誠信必將越來越好。由此看來,誠信與其說是倡導的,不如說是制度化的結果,是競爭的結果。
晨報記者鐘建軍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