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當前,大家對國有股減持的探討已經十分深入,人們已經認識到國有股減持并不僅僅是簡單的市場現象,而是我國資本市場的一次攻堅戰。資本市場是我國入世之后的主戰場,它完成轉型才標志著我國經濟體制轉型的真正完成。同時,國有股減持標志著我國產權改革大幕的拉開,是一場產權革命。它不僅僅關系著我國所有制改革的深入,還關系到在完成我 國國有和民有產權清晰化和流動性的基礎上,國有產權和民營產權二者在資本市場上的互流互通。因此,國有股減持引發的非流通股可流通從理論的高度來看,就是關系我國社會、政治和經濟的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當然,隨著對這個問題探討的進一步深入,必須看到,各方利益都應該保持一個良好與平和的心態,無論是普通投資人和國有股股東的代表,還是中介機構和監管部門,都應該在利益共同的基礎上,來一起攻克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中的這個最后堡壘,切不可把它視為一種簡單的利益對立。
在此,筆者提出了非流通股可流通的十六字言,即:大壩之上,冰水共存,化冰為水,防水破壩。“大壩之上”指中國資本市場可流通股與非流通股之間的巨大價差;“冰水共存”指非流通股與流通股共存于壩上,二者雖化學性質相同(H2O),均具水(股)性質,但物理形態各異,一為固態,一為液態;“化冰為水”指國有股減持的思路,從放冰落壩改為在壩上化冰為水,即先實現非流通股可流通,消除壩上隱患與不規范;“防水破壩”指化冰為水,水必溢之,然欲使其安于壩上不破大壩,必予之靈性,似籠中之虎或聽命于人或受籠中誘惑樂于待在籠中。
上述思路主旨有二:
其一,要化冰為水,只有在股權調整上作文章。如目前初步匡算流通股均價在10.8元左右,非流通股的凈資產均價約為2.5元,若按優股優價、劣股劣價配以權數,按擴流通股及回購國有股等方式,讓流通股一股變兩股或三股,非流通股則以股權換可流通權。調整后,市場上1/3的流通股將擴展到1/2或3/5的市場占有率,而2/3的非流通股則不進而退,減少為1/2或2/5的市場占有率。總股本從5100億擴充到7000到8000億左右,平均股價則調整在3到5元左右,同時它們具備了股份可流通的屬性。重要的是國有股之冰實現了零度的突破,具有了水(可流通)的性質,解決了858家上市公司的國有股流通問題。另外300多家無國有股而有法人股上市公司冰的化解亦會迎刃而解,如讓其在3-5種方案中自愿選擇其一并取得流通股股東認知。同時,規定其應在今年某段時間內解決,否則過時不候,其必然會受到大盤整體比價效應股價下落。以此完成整個非流通股向可流通股的變性。
其二,防水破壩,必須要有多種措施輔之。第一,國家可計劃將現有的2400億國有股在10年內只轉讓50%,即1200億股,每年轉讓10%即120億股,按每股3-5元計,一年最多圈500多億,以擴股后8000多億股本最多40000多億流通市值計,對市場沖擊甚少。若加上機構投資人的場外大宗交易輔之,風險更小。第二,法人股即使具備了流通性質,其大股東為保持控股地位,也要保持30%左右的股權,不可能大量減持。第三,對個人股來說,與10年前我們判斷“巨額儲蓄是籠中虎,但實際上籠外無食,籠內舒適,老虎不愿出籠"的性質是一樣的。從種種跡象來看,在第八次降息之后,并不排除年內進一步降息的可能,這也為人們將股票投資做為良好的資產組合創造了條件。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