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馬平松
(一) 二級市場股民對公司做貢獻了嗎?
一對男女結婚,生了一個孩子,因某種原因,把孩子賣了,然后這孩子就被賣來賣去,警察對賣孩子行為管得嚴了,于是販子就到警察局鬧事說是因為管得嚴,讓他們賠了,要 求補償。這個男人是一級市場股民,女人是原國家資產,孩子是公司。在二級市場上買賣的股民注意:你們什么時候做過貢獻?!你們只是貪婪地買賣,如果你是愛孩子的,你就應該一直撫養(投資)他,直到他長大能給你回報,你買的孩子不能給你回報那是你沒眼光?梢哉f二級市場上的股民對公司根本就沒做什么貢獻,要說有也就是交交稅,配配股而已,誰沒交!農民不交稅?誰做的貢獻!一級市場股民對國有資產增殖做了貢獻可也沒賠錢!所以,我認為無論哪種方式減持方式都不應該補償。那股民為何損失了呢?
(二 )賣馬的故事
甲以每匹100元錢買了兩匹馬(假設每匹馬能為人創造100元的價值)。一天,被乙知道,想買其中一匹,甲以130元賣給乙,過了幾天甲很想他的馬又花150元買了回來;甲乙不斷交易著這匹馬直到沒有足夠的現金來交易。現在,馬的交易價格已經是1500元了,于是找銀行,銀行調查甲乙信用后決定放款給他們,這樣,每完成一次交易銀行可收回全部放款和利息。只要交易不停,每個人都很陶醉,甲乙不斷靠這馬賺錢,銀行不斷收到利息。事實上甲,乙,銀行以紙幣推高馬的價格,創造了許多貨幣而財富并沒有增加,仍然是兩匹馬。當交易價格是2200元時,有傳言說馬得了一種病將死,馬的價格只有10元,甲乙突然看起來都變窮了,財富依然是兩匹馬,也沒因為價格下降而減少。馬的價值是到馬死前為人所做工作的價值加死馬的價值。甲乙財富的減少只有在馬真正生病做工作少了或死了。我們來看交易一次的情況,甲給乙一匹馬,乙給甲130元,因傳言的馬價格就變成10元,沒交易前總財富是甲的兩匹馬加乙的130元,現在按價格算甲只有140元,乙有10元,甲虧60元乙虧120元,好象都虧了?砂磧r值算:因每匹馬能創造100元價值,甲的價值是130元加一匹馬的價值100元即230元,乙的價值是100元,總財富還是兩匹馬加130元現金,真實情況是甲賺30元,乙虧30元!從賣馬的故事我們能知道:1,我們買一份資產是看這份資產給們的回報(馬所做的工作值100元)2,全體股民的虧損只是價格虧損(象上例中甲按價格只有140元,乙按價格只有10元),總價值從來沒改變過(不考慮交易成本)。3,個體股民所發生的虧損只有當用高于價值的價格買進股票時又沒以更高價格賣出時才會才會發生。(就是說以低于價值的價格買進都賺錢,例如以50元買了有100元使用價值的馬,價格就算是10元,只要不賣掉仍然賺錢)4,只要有資金不斷加入,股價可不斷推高而股票的價值并沒有改變(比如德隆)。
(三)投機與風險
投機的本意是去觀察(危險),投機者的意思是努力看清未來危險并作出相應反應的人。未來是不確定的,很難看清,但我們不是完全束手無策,我們可以描述未來可能發生的場景來采取相應的對策。全心全意等候惟一場景出現不是管理風險。2001年投機者描述的場景是爆炸式的第五浪和巨大的潛在收益,而沒有描述查處違規資金,績差股退市,公司造假帶來的下跌,甚至更多不利因素同時作用帶來的哀鴻遍野血流成河這一場景。時間區間和基準點對投機者也很重要,和投機者談20倍的市盈率毫無意義,他可能從沒想過用20年的時間收回投資,他的時間區間可能只有3個月或3天。另外,有些投機者心中沒有一反映使用者背景和場景的基準點,股指下跌時,你問他1500點如何?他說高了,1300點呢?高了,1000點甚至500點他還是說高了。沒有一基準點就無法評估風險暴露程度。偶然出現損失的情況總是存在的,身為投機者必須用合適指標評估風險在賺錢的渴望和賠錢的恐懼間找到平衡。可見,投機者遭到重創的原因是沒有管理好風險。
(四)下跌的一種解釋
我喜歡問人一個問題:把頭砍了,人能不能活?回答的人總比較疑惑,答能的人也不少,理由有ABCD。這說明我們對所處世界的理解注定天生就不完全的,在參與其事者的看法,期望和事件的實際結果之間,天生就有一種歧異。有時候歧異小到可以不理會。但是有時候歧異太大,就會成為決定事件的過程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實際情況反映人的思想----這是認知功能;另一方面,人做出影響實際情況的決定,這些決定并非根據實際情況做成,而是根據人對實際情況的解釋做成---這事參與功能,F實中反射的例子并不少見,如有人在半夜高喊:“地震!”一定會有人沖出。這時,人做的決定不是根據是否真的地震而是根據人的慌亂程度。認知和參與從相反的方向作用,彼此會相互干擾,兩者之間的互動以雙向反饋機能的形態表現出來。參與者的認知影響他們所參與的市場,市場行為也影響參與者的思考。2001年股票市場發生幾件事:查處違規資金,公司造假,國有股減持,對“查處違規資金,公司造假”參與者之間的看法比較一致認為是利空(但也有歧義,比如在銀廣廈造假被揭第一個交易日也有交易發生),對國有股減持的歧義就很大,不僅有認為利空的,還有認為利多的,在認為利空的陣營中分歧也很大,從小利空到崩盤式利空的看法都有。查處違規資金,公司造假引發的下跌,參與者把它解釋成減持造成的,形成流行偏見,流行的偏見和其他能引起下跌的原因如績差退市引發更多的拋售,加強了下跌的趨勢,下跌趨勢強化了流行偏見,流行偏見和流行趨勢互動,出現反射式下跌。歧義通常以盛衰模式出現:從不為人知的趨勢開始,趨勢和偏見互相補強,慢慢遠離均衡,并會受到外在震撼力量的考驗(暫停減持和降印花稅),當熬過考驗期會出現加速期,趨勢似乎變得無法動搖,但最后趨勢一定會崩潰,反轉成另一趨勢。
(五)市盈率高嗎?
對我國的市盈率高低爭論較大,說高的拿美國香港股市比,說低的拿日本股市比較。就個股來說談市盈率毫無意義,因為今年收益1分錢,明年可能是1元,對整個股市來說還是有參考價值的,因為經濟整體變動沒那么劇烈。50倍的市盈率高嗎?50倍的市盈率意味著30歲開始投資,80歲能收回成本,你說高不高?我認為股市市盈率小于50比較正常,在這個范圍內再考慮究竟是15倍合理,還是40倍合理比較好。日本市盈率超過50,但日本股市確實有與眾不同的地方,一是交叉持股普遍但利潤分紅少,當公司擁有超額現金流時一般買入有價證券,二是大多公司擁有超額房地產,這使它的股價和營業利潤相比就顯得高了。香港和美國比又顯得比較低這是因為香港實行聯系匯率制,它類似于19世紀的金本位制,想要發行本地貨幣必須先在外匯局里存入等量美元,而且銀行必須在外匯局里維持最低限度的存款準備金,香港市盈率低從某些方面可說是香港股民沒錢。再來看美國,現在25倍合適。30年代前是15倍以下被認可,以后又變成20倍,說明在合理的范圍內,大家默認的數據可適當變化。計算一下看看:假設收益為1的A資產以3%的速度增長25年,收益為1的B資產以6%增長25年,貼現率為1%時,總收益現值A是30.31,B是44.15,B是A的1.457倍。如果說美國25倍是合理的話,那我國該是36倍。上面數據并不精確,只是想說明不同增長率,不同貼現率,不同的認同值可能有不同市盈率.正如凱恩斯所說:我寧可對得糊里糊涂,也不愿錯得清清楚楚。另外, 隨著生命科學的發展市盈率出現200倍也有可能----興許那時人壽命都是八百一千歲。
(六)政策透視
如果從“到達目的”的方式來看減持,方法本身就存在了。國家的政策無非是使人民更加富裕,這就要靠儲蓄投資創新,總的來說是多生產少消費,要使人能有多工作的激勵就必須產權清晰,這就需要大規模的民營化。大規模的民營化必然會伴隨更大的不平等和大規模的失業,失業造成巨大的人力浪費,不平等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另外一個文明公正的社會還要適當考慮弱勢群體。這就要求建立社會安全網如養老,醫療,失業等保障體系。所以,國有股減持首先要符合兩個原則:一,是使經濟更有效率。二,是使社會比較穩定。國有股是屬于全體人民,也包括廣大農民。在個人承包責任制前,農民的收入僅僅夠維持最低生存,實際上是犧牲農民的利益來發展工業,排除最廣大人民來減持國有股是不公平的。這就帶來第三條原則:公平。屬于全體人民的國有股,理論上說可以免費分發給人民,這樣做的后果是:1,股權如此分散,以至沒一人有足夠激勵來關心公司發展。2,對突如其來的一筆財富容易浪費。3,社會安全網需要錢。所以免費分發不好。政府作為人民的代表來減持國有股,當然價格賣得越高越好。對減持所得資金,可用在國防,社會安全網,基礎設施建設上?雌饋碓S多人沒參加國有股減持,其實已經參加過。好比是你有一份資產,想賣掉,修家門口一段路,政府行為是先幫你賣掉資產,然后幫你修路,任何想便宜賣掉你的資產或花高價為你修路的行為都將損害你的利益。而用價格系統來處理資產是最合理的,這就是第四原則:競價。一次性減持的方案對社會影響大沖擊大,風險很大,只能分批進行。分批前提下要使社會穩定可選影響小的行業例如商業,缺點是對經濟效率提高不大。要使效率提高明顯可選擇效率最低下的幾個行業同時進行例如汽車業等,缺點是失業人數多,政治壓力大,可能使改革難以進行。在效率,穩定,募集更多資金方面找到平衡,可用如下方法:
(七)減持方法
國有股應分批競價減持,以效率最低下的一個行業為先鋒(對象可以包括海外戰略投資者),以收益前50強為后盾進行減持。減持后等股指到前次高點時流通。選效率最低的一個行業是為了使經濟效率能明顯提高,選前50強一是能加速安全網建立,保證第二批減持能盡早進行。二是對股票市場沖擊小。對減持的國有股不予補償,等滬綜指到2300點才流通是保護股民利益(上面分析過股民的損失多自己造成的,但6000萬股民的事也是大事)。一旦形成有利的反射國有股減持將是多贏格局。走一步看一看不錯,到達民富國強的目的就行,為什么非要系統方案?如果你一定要說這方法不好,借用丘吉爾名言:這是最壞的方法,除了其他所有方法外。
股票短信一問一答,助您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