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俏
中國股市在任何時候都沒有像今年這樣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從國家領導人到政府高級官員,從經濟學家到平民百姓,甚至留學學者,或著文、或發表談話,對股市表達看法。在股市經歷了元月的雪崩以后,我們應該反思些什么呢?
國有股減持需要一個牛市
今年股市的暴跌源于國有股減持價格的不確定,價格已成為國有股減持一個難解的“死結”。按新股發行價只減持10%,市場不接受,引起暴跌;證監會公布的折讓配售方案提出公開競價,市場也不接受,又一次引發股市“黑色星期一”。那么,按許多人認為最合理的凈資產定價呢?市場也未必能接受。因為如按凈資產定價,減持價格雖降了,但減持速度必然會加快,每年擴大的市場供給不見得比前兩種方法少。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市場對減持價格的承受力變得如此脆弱?是因為市場去年飽受折磨,從去年下半年起已進入熊市。
牛市心理預期股價會持續上漲,高價減持未必是利空,熊市心理預期股價會持續下跌,低價減持未必是利好。因而,重造牛市才是解開減持“價格死結”,順利進行國有股減持的唯一途徑。
不僅國有股減持順利進行需要重造牛市,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亦需要重造牛市。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仍沒完成,離不開股市資金繼續支持。中國今年經濟發展面臨嚴峻的國際環境,保證7%的經濟增長需要股市財富效應激活消費,人們不會忘記2000年的大牛市對當年物價指數扭轉20多個月負增長的貢獻,亦不會忘記去年下半年股市暴跌后物價指數又重回負增長的教訓。中國股市和外國股市不同,外國股市是“富人俱樂部”,中國股市投資者中有眾多的退休、下崗職工,股市的錢是他們的生命錢,因此,中國股市亦維系著社會穩定。另外,吸引外資、進行產業結構和經濟布局的戰略調整,都離不開一個活躍的股市。
重造牛市要靠政策
中國股市有過1993年—1995年的大熊市,那是為治理兩位數的嚴重通貨膨脹實行緊縮貨幣和財政政策的必然結果。目前我國實行擴張的經濟政策,經濟保持7%以上的高速增長,又面臨入世、申奧成功、西部大開發帶來的良好發展機遇,從哪個角度看都不該出現熊市。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熊市,完全是人為因素造成,其中有政策不當因素,亦有輿論誤導因素。解鈴還須系鈴人,要重造牛市,仍要靠政策。
有人會說,入世了,政府干預股市搞政策造市有悖市場化原則。非也。中國股市本來就不是一個完全市場化的股市,突出反映在其功能、使命上。一個高度市場化的股市,其功能、使命只有兩個,一是配置資源,二是融資,而中國股市卻承擔了支持國企解困、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給社保籌集資金、調整國民經濟布局、激活消費擴大內需等政治的、社會的、經濟的眾多功能與使命。這些功能、使命是國外高度市場化的股市不可能承擔的,但在中國改革的歷史條件下卻是中國股市必須承擔的,因為中國股市誕生時所設計的目的和模式就是為改革服務。既要完成這些非市場化的使命,又要搞完全市場化管理,顯然不可能。實際上,就是在高度市場化的西方,也沒有不干預股市的政府。而且,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銀行的低利率,本來就應該維持一個牛市。用政策重造牛市并非用行政手段驅動股市違背經濟規律運行,而是把股市從非理性的暴跌,拉回到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吻合的正常運行軌道。
為國有股減持建立新的資金供給保障
市場牛熊轉換的本質是舊有供求平衡的打破,投資者信心對股市的影響亦是通過資金進出市場發揮作用。1993年股市的轉熊是因為國家為治理嚴重通貨膨脹,實行緊縮的貨幣和財政政策,造成大量資金撤離股市,同時,股市卻開始了首次供給大擴容,大量新股發行上市,破壞了原有的供求平衡。2000年的大牛市,則是政策極大增強了投資者信心,同時管理層采取各種措施超常規發展機構投資者,各路資金大舉入市的結果。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的熊市,同樣是舊有的供求平衡被打破,形成供大于求的結果。一方面,各種對股市言過其實的、偏激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非議搞亂了投資者的思想,管理層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和非理性暴跌面前三緘其口削弱了投資者的信心,央行查處違規資金,也使大量資金重新離市;另一方面,國有股的減持實質上是極大地增加市場供給,盡管管理層強調減持是逐步分期進行,但數量等于現有市場流通量兩倍的非流通股進入流通,在如何流通的政策不明朗之前,對市場都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因此,在國有股減持拉開序幕的背景下重造牛市,必須從建立新的供求平衡關系來制定有關股市政策,為國有股減持建立新的資金供給保障。具體措施應在嚴堵銀行資金違規入市的同時,為銀行資金合法入市開辟新的渠道,進一步加大力度發展各種機構投資者,利用入世開辟外資入市渠道。但是,新的資金入市完全取決于市場信心,因此,千條萬條,重塑市場信心是第一條。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 新浪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其中細節未經新浪證實,特此聲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