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民營企業一直是中國經濟中最活躍的成分,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動力。隨著國企的衰落,民營企業的快速成長已經被認為是中國未來經濟的決定性力量?其重要性怎么形容也不過分。唯如此,我們才將更大的關注投入到這個可能決定我們未來的新生力量上。
比之國企,民營企業之“新”,新在其產權制度,新在其市場精神。這種“新”,與 其說是中國民營企業本身特有的,不如說是出于我們對舊體制的失望而主動投射到民營企業上的。
然而,經過20年漫長且問題重重的漸進改革,我們的民營企業呈現出了特色環境下的特別存在狀態,或者換句話問,民營企業還是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動力十足,天然具有市場精神的民營企業嗎?藍田事件或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重要的啟示。
藍田的產權明晰嗎?
既然產權明晰被自由主義者標榜為中國民營企業的最大優勢,那么民營企業產權是否真的明晰就成為推導其未來發展前景的第一個問題。現實的情形是,在中國,一些比較大的民營企業的產權并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明晰,起碼是有待重新打量的。
圍繞在藍田股權上的種種謎團為我們的審視提供了一個切口。
據公開資料披露,藍田在1996年首次發行上市時,其第一大股東為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占有36.36%的股權。而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的前身則是隸屬于沈陽市財貿干部學校的三家企業的資產合并而來,其性質為集體所有。按照通常的理解,90年代初期的所謂隸屬可以更準確的表述為掛靠。說通俗了,就是企業向主管單位交一點管理費。換句話,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是掛著集體招牌的民營企業。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瞿兆玉先生一位親戚不經意披露的一個小秘密中得知。她說,“藍田”即瞿兆玉先生的小名。但不管是私營還是集體,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絕對與國有無緣。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從1999年中報開始,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突然變成了農業部全資擁有的中國藍田總公司(性質為國有)的控股公司。一個民營企業怎么一夜之間突然變成國有企業了呢?在這個時代,我們只聽說過化公為私的事情,還從未聽說過主動將自己的資產充公的奇聞。我們只能推測,瞿兆玉先生可能遇到了什么過不了的難關,不得已才將自己的資產拱手奉獻給了農業部。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國藍田總公司——這個民營企業的國有母公司竟然早在1989年就成立了。而在公開披露的資料中,怎么也找不出1992年成立的沈陽藍田經濟技術開發公司與農業部有任何瓜葛的蛛絲馬跡。難怪有人語帶玄機的諷刺:瞿兆玉是不是農業部的官員?聯想到90年代初一位著名案件的主角也曾經半路成為國家某部的處級官員,所有的人都可能會心一笑。
我們要問的是,藍田究竟是誰的?
必須懷疑的贊許
由藍田而其他,我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產權上的一個特殊現象:模糊性。如果將這個現象放在更為深遠的漸進改革的制度背景中,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大量的大型民營企業的產權與其說是明晰的,不如說是模糊的;與其說是私人擁有的,倒不如說是“權私共有”的。何時歸私人,何時歸“權力”,則因應形勢需要。在藍田的個案中,可以發現藍田與農業部最早的關聯是在1995年12月藍田上市之前,正是在這個時候,藍田股份公司中很少的一部分國家股1828萬股由沈陽市國資局劃撥給農業部持有。沒有這1828萬股所有權的轉移,藍田到底拿不拿到上市指標,就成了問題。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藍田股份的最初本來很明晰的產權開始變得模糊起來。為了獲得只有“特權”才可以配給的“特許權利”,藍田不惜模糊其產權,開始與特權結盟;與特權結盟,藍田才可能獲得結盟之外所得不到的資源。
在藍田的盤算中,產權的犧牲是值得的。從藍田一路走來的股權變更中,我們看到了中國民營企業一個普遍的困境:不與無所不在的特權結盟,超速發展只能是舉步維艱。令人驚異的是,這不僅是這一代民營企業的獨特處境,而是中國歷史上一再出現的現象。對此,我們不由得感慨,從草根起家到無奈的“權私共有”,大概是中國民營企業壯大后無法選擇的歷史宿命。
不少人已經注意到當今中國民營企業的這種異變。韓少功在最近的一篇題為“人情超級大國”的文章中寫到:,從春秋時代的“井田制”開始及至毛澤東、鄧小平的土地改革政策都由“公私共權”的傳統而一脈相承,與韓少功對這種產權性質的贊許性評價相反,我很懷疑,在這種產權安排下,人們天天為之高歌的民營企業還是真正的民營企業嗎?那種由于產權明晰而帶給民營企業的強大的自我激勵會不會變成別的東西?
雖然很難現在就得出某種結論,但我們至少可以指出,民營企業的市場本性如果被逐權性所取代,它們將更多地對行政體系而不是對市場信號作出反應。若果真如此,這對中國的民營企業將是一個不明前景的路向,我們將對中國民營企業以及民營企業帶給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力表示懷疑,鄉鎮企業的快速衰落也是對這種懷疑的支持。
藍田有真正的市場精神嗎?
如果說具備明晰的產權是民營企業造福社會的一個必要條件,那么,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市場壓力并由此而被徹骨的植入了市場精神的民營企業,才是民營企業成為社會健康力量的充分條件。在這個環節上,藍田又給了人們什么樣的啟示呢?
與中國證券市場上不斷涌現的造假明星一樣,藍田造假的手法一點都不高明。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如此拙劣的造假卻在掩蓋多年之后才被發現。按照最后給了藍田封喉一劍的中央財經大學劉姝威女士的說法是:“我沒去過藍田,就能看出這么多明白擺著的毛病。最基礎、最簡單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騙局,怎么早沒人吱聲呢?”劉女士的問題雖然是一個很常識的問題,但卻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不過,在最終揭開了藍田神話之后,劉女士自己所遭遇的兇險處境已經部分回答了這個問題。藍田,已經不僅僅是一家民營企業,而是一種特權集團浮在水面上的經濟承載物。面對這種力量強大的龐然大物,即使有人想吱聲,也未必敢吱聲。劉女士一介書生,未必懂得這其中的厲害,難怪她要在記者面前痛哭失聲。支持這個結論的另一個事實是:如果藍田僅僅是一家普通的上市公司,是不可能在短短幾天之中,就獲得對自己極為不利的屬于機密的內參文章的。我們并不關心藍田背后究竟是誰,我們只想提醒,站在藍田背后的已經是合法化的體制力量,這種力量不僅與權力的合法性連接在一起,而且正在憑借超市場力量在攫取超市場的利益。
一個藍田這樣做不要緊,怕就怕有更多的藍田。如果真是這樣,市場精神怎樣生存?
企業并不是天生就喜歡市場競爭的,也并不是自動地就能夠有利于全社會的福利的。正相反,任何企業和個人本性上都厭惡競爭,企業被驅趕進入市場完全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正是在這種“迫不得已”的外部規制和約束下,企業和個人的創造力和企業家精神才會被激活,這種競爭才會增進全社會的福利。這個道理對所有的企業都應該適用。如果一個企業能夠獲得比通過市場競爭成本更低的方式來積累財富,它還能夠喜歡市場嗎,它還愿意通過平等的市場競爭來造福于社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藍田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恰恰是:新興民營企業在“權私共有”的產權安排下,對市場精神發自內心的蔑視;由于大量的資源仍然壟斷在行政權力手中,對市場規則的這種蔑視是必然的。藍田一案,藍田向各家銀行貸款達到20多億,其中包括農業銀行9億,工商銀行10億,人們很難想像銀行對藍田存在的明顯財務缺陷沒有絲毫察覺。與這種不普通的“疏忽”相印證的是,這幾年,證監會三下藍田,竟然全部無功而返。究竟是什么讓藍田獲得其它企業想都不敢想的超市場待遇呢?答案不言而自明:取之于權力,回報于權力。但藍田卻給納稅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包袱:不僅套牢銀行20億元貸款,而且在二級市場上同步蒸發投資者流通市值25億元,這樣的民營企業,在創造什么樣的“財富”,支持什么樣的增長?
然而,藍田固然套牢了社會,但又是誰套牢了藍田?
誰套牢了藍田?
在一個缺乏規制的市場,特權對任何企業都是一種腐蝕劑。不獨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同樣容易感染。由于受到文化和制度擠壓,民營企業甚至比國有企業有更強烈的投靠特權的動機。這種處境,我們可以在瞿兆玉在家鄉人面前大搞慈善事業的舉動中看得清清楚楚。這種一箭雙雕(既爭取社會同情又炫耀經濟實力)的慈善事業好像已經成為中國許多大型民營企業的慣用手腕。只不過,中國的許多大民營企業拿的是銀行的錢。但可以預見的是,民營企業投靠特權成功之日,即是民營企業的市場精神蕩然之時。藍田是一個典型的范例。在這里,我們看到的,一個以社會資源為代價而快速進行私人財富積累的過程,能夠同時增加全社會的福利嗎?
值得所有的觀察家玩味的是藍田掌門人瞿兆玉先生的一句話。他說:“1999年藍田股份承認股票發行上市中的四項違規事實,這是我最后悔的事情,人們動輒就以此說事。”據他說,此后沈陽市政府專門給證券監管部門發過公函,說明此事非藍田所為。
既然并非藍田所為,藍田為什么又要充當吃黃連的啞吧,不將他的苦衷和盤托出呢?既然敢追殺劉姝威,藍田又為什么不敢挑明事實真相?其實仔細想來,就容易理解瞿兆玉的苦衷,根深葉茂的權力之網罩住了瞿兆玉,也罩住了藍田,可見藍田與現有特權體系融合之緊密。
所有的論述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結論,在一個存在大量超市場機會的社會中,市場的一個巨大功能就是迷惑真正的市場精神。它不僅不能增加社會財富,而且會破壞精神。中國民營企業不想在這樣的市場中被迫消亡,就會加速逃離這個市場而萎縮于特權的庇護之下。筆者尤其想指出的是,一場大民營企業逐漸消亡和投靠的戲劇,是不是已然在市場的幕后上演?
對于民營企業,藍田提供給我們的警示是:特權的制度環境,正在吞噬著曾經生機勃勃的民營企業,這不僅是指民營企業的精神,也包括民營企業的財富本身。如果不能從制度上消解這種外部環境,民營企業規模化蛻變將只是時間問題。任何人都不想重溫中國歷史上反復出現過的現象:彌漫的私人經濟卻伴隨著普遍的腐敗和長期的停滯。形式或許會有不同,但悲劇的性質卻無二致。到那時,歷史就會給我們這些一直熱切地期許著私有經濟的人們一個巨大的嘲諷。
藍田固然套牢了社會,但又是誰套牢了藍田呢?這是不得不問的一個問題。我們不要播下龍種,收獲跳蚤,還有,期盼中小民企健康成長。
-贏周刊專稿遠山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