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論新探
鄭志國
在新舊世紀交替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明顯增強,主要標志包括:國際分工空前深化和寬化,世界多邊貿易體制確立,全球性金融市場充分發育,跨國公司的全球性生產網絡形 成,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產品和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更加廣泛和自由,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在這樣的條件下,商品價值運動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
一、商品價值普遍由國際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在國際經濟中,各個國家獨立生產某種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屬于國內必要勞動時間,而國際范圍內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則是國際必要勞動時間。自從國際貿易出現以后,國際市場上銷售的商品即由國際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其價值。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幾乎所有的商品都會進入國際市場,各國的勞動消耗需要得到國際市場的承認,才能最終形成價值。這時,商品價值的生成空間是國際范圍,由國際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國際價值已成為商品價值的普遍形式。隨著國際間限制商品自由流動的障礙逐步消除,國內價值和國際價值趨于統一,價值規律將充分發揮調節世界經濟的作用。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
二、生產要素價值不斷發生跨國轉移。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勞動追逐收益最大化和資本追逐利潤最大化將成為兩種同樣重要的趨勢,由此引起國際間人才和資本的頻繁流動。盡管由于各國發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勞動力流動所受到的限制大大超過資本,但是各國為加快自身發展,必須采取種種措施來引進人才和利用外資,從而為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在全球范圍的配置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般國內企業是在國家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結果,主要使用國內要素,價值轉移也主要限于國內。而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企業是在世界范圍內配置資源的結果,是多國資源相結合的產物。從東道國的角度看,這些企業可以是外商獨資,也可以是外商與東道國的主體之間合資。它們通常既要從國外輸入一些資源,如機器設備、原材料和管理人員,也會利用東道國的土地、廠房、勞動力和部分原材料。來自不同國家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結合在一起,它們的價值通過跨國轉移融為一體,為降低國際生產成本,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創造了條件。
三、在國際市場實現價值增值。當經濟環境和條件比較封閉時,一種產品只要能在國內市場售出,在物化勞動基礎上追加的活勞動就能得到社會承認,從而實現增值。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生產各種商品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必須被國際市場承認為有效勞動,才能實現增值。所以,過去在國內市場能夠實現價值增值的東西,現在到國際市場不一定能夠得到承認,因而不一定能夠實現增值;以往在國內市場屬于高效勞動,如今在國際市場可能成為低效勞動甚至屬于無效勞動。
四、產品價值發生跨國分割。生產要素跨國轉移和增值,必然引起包括剩余價值在內的產品價值發生跨國分割。以跨國公司為例,它必須同時向東道國和外國投資者雙方提供收入。如果有一方得不到收入,這類企業就難以開辦,或者開辦以后難以長期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同一般由國內投資者開辦的企業收入只在本國利益主體之間分割顯然是不同的。參加分割的主體有投資者、勞動者、其他要素提供者和東道國政府;分割對象包括成本和剩余價值。對成本的分割表現為所有向企業提供要素的主體獲得相應的報酬;剩余價值則主要由投資者按資本比例分割,此外,還要向東道國政府交納稅款。雖然剩余價值來源于國內外員工勞動形成的新價值,但在勞動力商品化條件下,企業通過交換取得了所購買的那部分勞動力的所有權,這種勞動力在使用中所形成的剩余價值屬于企業所有,由企業用于按資本分配,而不是按勞動力價值分配。當然,在企業認為必要時,也可以從剩余價值中分出一塊,用于勞動者之間分配。這只是在價值增值擴大到一定規模后,才成為現實。各國可以采取適當的措施,對產品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跨國分割比例進行必要的調節,做到互利互惠。
(作者單位: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短信點歌,帶去你真摯的祝福! 3500條閃電傳情,讓她想不看都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