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市場出現自2245點下跌以來的最大日跌幅,其直接原因是證監會網站上公布的“國有股減持折讓配售方案”(雖然是征求意見稿),仍然是一個不公平的、不能為投資者接受的方案。該方案提出了一個國有股減持的所謂“全流通股價”,但方案并沒有明確以凈資產為減持價格,而搞了一個底價以上再競價的方案,那么投資者不禁要問,這個底價以上再競價的方案的依據是什么?首先,你那個底價不按凈資產定,就不符合國際慣例和資本市場的一般做法;其次,市場上周跌到1346點時,已有神馬股份跌破凈資產,50多只股票跌到凈資產 價附近,實際是凈資產價左右的股票,市場已在拋售,你還搞什么“底價以上再競價”,誰要呢?所以,證監會的這一方案的要害,還是減持圍繞市場價打轉,連凈資產價減持,這個市場各方較統一的原則都不敢明確。至于“全流通股價”與二級市場的股價有多大差價,投資者是否愿意享受所謂的用再配股(實際上是再圈錢)或送股(使股價再縮水)來彌補差價,已經沒有什么意義,因為首先是你那個“全流通股價”上市的國有股就沒有人愿意買。
筆者以為,市場在連續下跌900點以后盼來的仍是這樣一個讓投資者大失所望的減持方案的“階段性成果”,說明到現在為止,國有股減持的基點仍然是錯位的。國有股,說到底,也是商品,而商品是要按價值規律買賣的,價值決定價格,這是最基本的商品買賣常識。國有股能賣什么價,是其內在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國有股的管理者決定的,不是由賣方決定的,只能是買方自愿的。目前的滬、深股市二級市場不是賣方市場——股票稀罕得很,買不到,供不應求;而是買方市場——股票多得很,供過于求。所以,國家要把國有股賣掉,首先是有人愿意買,買方有權根據股票的“品質”討價還價;而不是賣方,自以為還是“皇帝女兒不愁嫁”,自以為行政指令能讓股市聽話。
中國股市當初設計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結構,讓今天的投資者“飽嘗”了痛苦,管理層“飽嘗”了煩惱,但是股市不能因此關門大吉,國家還要股市,國家股還要通過股票市場賣掉,所以,減持方案最終還會使投資者認可的,盡管市場因此還要經受令人難以忍受的折騰。
閃爍短信--時尚至愛 動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