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滿林/文
在網上通讀了張衛星先生的“中國股票市場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決方案”后,感到作者確確實實對中國股市進行了深入細致的分析,而且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解決方案。為人們提供了分析中國股市最簡明的辦法。網上對此方案的呼聲也很高。
但是在我對此文進行分析時發現有以下一些主要問題,提出來與作者商榷。
文章的第一部分——中國股票市場初期整體設計方案存在重大缺陷和第二部分——初期設計缺陷后來被上市公司利用為“圈錢陷阱”以及第三部分——初期設計缺陷后來被上市公司利用為“圈錢陷阱”論述很是到位,原文內容如下:
“中國證券市場發展10年來,雖然發展很快但存在的問題眾多,自從6月中旬由國家財政部出臺的國有股市場價減持方案及管理層加強監管措施引發的一輪股市暴跌以來,以前掩蓋的眾多市場黑幕紛紛暴露出來:新股發行的造假包裝;二級市場的莊家惡意操縱股價;違軌資金屢禁不止;長期市盈率高企;中介機構的監督職能形同虛設與上市公司連手公然的大面積業績造假……;已經反映出中國證券市場造假成風,違法違紀現象普遍存在,夸張的說中國上市公司的90%以上都有假,只是程度不同。……”
我們主要來看第四部分——中國股票市場蛻變后的IPO“圈錢陷阱”模型分析:(以下為原文節選)
假設國家要設立發行一家股份上市公司,總股份1000股;在公司的設立過程中中國股票市場的慣例先不談雙方出資的問題,而是在股份制公司設立發行的時候,一開始先分股票。由于有歷史意識形態的制約,國家要占絕對控股地位,這樣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分得70%的股權即700股,社會流通股東分得30%的股權即300股。然后這兩個股東分別再按所持股份的比例出錢,此時國有股大股東按股票的面值每股1元,共出資700元。但社會流通股東卻要溢價出資,每股7元,共計出資2100元。
注意:此時就出現了一個“圈錢陷阱”的戲法,因為是股份公司所以公司各個股東的資產應該合到一起,也就是將社會流通股東出資的2100元和國有大股東出資的700元合并到一起,這樣這家上市公司設立后共計擁有1000股總股本,2800元的總資產。由于是股份制公司,各股東在股份公司占有的權益應該按股權比例來確定相應的資產,這時又用股票的比例來明確劃分各股東相應的資產:國有大股東占70%的股份,所以占總資產2800元的70%計應該是1960元;社會流通股東,應該占有總資產2800元的30%共計840元。至此我們看出了這其中有大問題存在,社會流通股東的2100元資產,在經過上面的先分股、再出錢、而后合資、再按股份分錢的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所謂“股份制”的IPO股票發行過程,國有股大股東輕而易舉的就將社會流通股東的1260元的金錢劃分到自己的名下,幾乎是完成了兩者的資產換位。原來出錢700元的大股東現在一下子增值擁有了1960元,原來出錢2100元的只剩下840元,這一切就象變魔術一般的完成了變換。這就是中國股票市場上隨時隨地上演大股東對廣大社會流通股東的“圈錢陷阱”的游戲。
請注意以上的分析,從數學上講沒有任何問題,但是請你請注意,這里面有一個隱含的嚴重問題:那就是經濟學和會計學對資產和成本的不同核算;對企業價值的不同理解。
首先我要提出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人(甲)投資100萬元建立了一個企業,建立以后企業每年可以產生20萬的利潤。在第一年末,企業的總資產為120萬(先假定無負債)。請問這時企業的價值是多少?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價值評估問題。也有許多模型可以套用,如現金流貼現等。我們假定按某種模型計算結果是168萬(而且這種計算與產權市場該企業的價值相等)。但是不管使用什么樣的模型,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個企業的價值一般不是120萬。為什么企業的會計計量的資產是120萬而企業的價值卻大于120萬呢?
這個問題出在經濟學和會計學對資產和價值的不同理解及不同的核算方法。我們把120萬稱為會計資產,這120萬是在一系列的會計原則(如歷史成本原則等等)及不同的會計方法(如存貨計價方法、折舊方法)的基礎上計算產生的。我們把168萬稱為經濟學的價值。經濟學家們都應該清楚:經濟學的企業價值只在極為特殊的情況下才與會計學的資產價值相等。
一個結論:一個正常運營的企業的價值(企業的賣出價值)往往大于企業的會計凈資產(目前各項資產現值的算術加總)。
其次我們分析另外一個情況:該企業目前要融資。有人(乙)投資168萬元到該企業,按照對企業價值的預期,他將占有該公司50%的股份。請注意看,企業的會計價值是:120萬+168萬=188萬,甲投資120萬,占有了公司50%的股份,乙投資168萬萬,也占有了公司50%的股份。
請問這合理嗎?答案是這是合理的。而且這也是股票市場的游戲規則之一。
顯然,這在經濟學中肯定是合理的。那么在會計學中會是什么樣了呢?會計學有它的一套處理方法:120萬進入實收資本帳戶,48萬進入資本公積賬戶(這是一種簡化的方法,如果甲方原來公司有其它的會計科目,則由公認會計準則來合并)。股份的計算以實收資本來計算:即甲方對新公司實收資本的貢獻是120萬,占120/(120+120)=50%的股份;乙方對公司實收資本賬戶的貢獻也是120萬,也占有120/(120+120)=50%的股份。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甲方“圈”了乙方錢的事呢?
從表面上看雙方所付出的錢數(甲方120,乙方168)不同,但股份卻都是50%。但從實際上,甲方付出的120萬(會計學上)與乙方付出的168萬(會計學上)在市場上,在目前的時刻是相等的,或者我們說其經濟價值相等。這就是經濟價值和會計價值的區別。
結論二:會計學是偏重于計量的學問,而經濟學則是處理物質利益的學問,二者對價值的闡述也是不一致的。但二者又不是對立的。在股份公司融資過程中,股份占有量的劃分和資本的組合是有聯系,但在分析時一定要分清楚是從會計學方面還是從經濟學方面進行分析。在計量公司的股份時,在沒有非實物資產的情況下,投資各方擁有的股權比例與其投資進入資本公積中的份額是一致的。
至此我們回到張衛星先生的“中國股票市場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決方案”中:
“假設國家要設立發行一家股份上市公司,總股份1000股;在公司的設立過程中中國股票市場的慣例先不談雙方出資的問題,而是在股份制公司設立發行的時候,一開始先分股票。由于有歷史意識形態的制約,國家要占絕對控股地位,這樣國有上市公司大股東分得70%的股權即700股,社會流通股東分得30%的股權即300股。然后這兩個股東分別再按所持股份的比例出錢,此時國有股大股東按股票的面值每股1元,共出資700元。但社會流通股東卻要溢價出資,每股7元,共計出資2100元。”
請注意“國有股大股東按股票的面值每股1元,共出資700元,社會流通股東卻要溢價出資,每股7元,共計出資2100元。”里面的面值,面值是按凈資產來說的,應屬于會計學的范疇。而在經濟學上其價值是多少呢?我們要說其目前(發行股票的那個時間)的市場價值(市場可接受的或可以賣出的價值)是700元*7=4900元。該公司的總市值應是2100元+4900元=7000元。股權的劃分也按市值算應是:國有大股東占70%的股份;社會流通股東占有總市值7000元的30%共計2100元。 (注:這里面還將會引出對市值的準確理解尤其是對中國存在著多種類型股票分割情況下的市值的準確理解。容以后再論及。)
我們再從會計學上來看以上問題:兩個股東分別投資,國有股大股東按股票的面值每股1元,共出資700元,全部進入實收資本帳戶。社會流通股東溢價出資,每股7元,共計出資2100元。其中300元進入實收資本,1800元進入資本公積。依照以上結論二:以實收資本作為其股權分割的標準。國有大股東占700/(700+300)=70%的股份;社會流通股東,應該300/(700+300)=30%的股份。
由此我們知道,會計學和經濟學在股權分割歸屬方面是不矛盾的。
讓我們回到張先生的分析:
此時就出現了一個“圈錢陷阱”的戲法,因為是股份公司所以公司各個股東的資產應該合到一起,也就是將社會流通股東出資的2100元和國有大股東出資的700元合并到一起,這樣這家上市公司設立后共計擁有1000股總股本,2800元的總資產。由于是股份制公司,各股東在股份公司占有的權益應該按股權比例來確定相應的資產,這時又用股票的比例來明確劃分各股東相應的資產:國有大股東占70%的股份,所以占總資產2800元的70%計應該是1960元;社會流通股東,應該占有總資產2800元的30%共計840元。
以上計算沒有錯誤,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結果呢?
這就是購買一項投資(如股票、企業等)和購賣一件非投資物品的區別。
我們購買一項投資的目的是贏利,買的是其贏利能力,而不是其使用價值。但它們的價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都由市場來決定。只不過一個是資本市場,一個是一般商品市場而已。
比照我在最初舉的例子,由結論一我們就可以理解這種現象:一個正常運營的企業的價值(企業的賣出價值)往往大于企業的會計凈資產(目前各項資產現值的算術加總)。這就是出現這種結果的原因。
到這里已經很清楚了,張先生所稱的“圈錢陷阱”的戲法存在于所有的股票市場,這也是股票市場的游戲規則,這與“國有或非國有”、“中國或美國”無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張先生在這段文章后的總結 :
“至此我們看出了這其中有大問題存在,社會流通股東的2100元資產,在經過上面的先分股、再出錢、而后合資、再按股份分錢的這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所謂“股份制”的IPO股票發行過程,國有股大股東輕而易舉的就將社會流通股東的1260元的金錢劃分到自己的名下,幾乎是完成了兩者的資產換位。原來出錢700元的大股東現在一下子增值擁有了1960元,原來出錢2100元的只剩下840元,這一切就象變魔術一般的完成了變換。這就是中國股票市場上隨時隨地上演大股東對廣大社會流通股東的“圈錢陷阱”的游戲。”(原文)
顯然這樣指責中國的股票市場沒有任何道理。
至于張先生在文中還指出的:“先股后錢”是股票市場搞錯IPO的原因——
“正常的股票、股份制遵循的是“先錢后股”的原則,而我們卻將之演繹為:先分股票,再按股票類別分別出不同數量的錢,再將所有的錢合到一起,而后再用股票劃分所有的錢;采用的是相反的“先股后錢”的思路與方法,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
我覺得沒有太多的聯系,容以后再討論。
資料:張衛星: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決方案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閃爍短信--時尚至愛 動感短信--最佳祝福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