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冬
自2001年8月以來,中國股市一直在國有股減持的背景音樂下跌宕起伏:有激越的時刻,如2001年10月23日的大盤指數近乎漲停;也有潰敗的瞬間,如2002年1月14日,盤桓了兩月之久的1514點防線被輕易擊破,17日,更是再跌60點至1419點。前度新聞人物許小年博士沉寂數月再次出語——“再談千點也不遲”。
“熊市”已不足以表達投資者的恐懼,“崩盤”等危機性字眼相繼出現在人們視線之間。而此時,素來多言的學者們竟意外地一致保持沉默,仿佛任何一次發言都將成為駝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次暴跌更因此籠罩著一層神秘氣氛。
調整不可避免
雖然中國的證券市場充斥著各種力量,市場走勢也表現為各方利益合力的結果,但在國內這一特定的單邊市場上,因果關系理應更加清晰。
據權威機構預測,上市公司2001年業績將比上年度下降20至30,而造成這種下滑的原因主要有兩點:非經營性風險及新會計制度的實施。
2001年是上市公司“揭黑幕”的一年,層出不窮的作假丑聞使監管者除頻繁出臺各類規范性的法規之外,對違規行為的查處頻率及力度亦隨之加大。其一,上市公司以往的虛假業績有隨時被揭穿的可能,尤其是一些市場公認的“績優股”一旦被識破,對市場的殺傷力更大。其次,懾于監管的加強和投資者風險意識的提高,上市公司頂風作案者大大減少,尤其是中介機構(券商、會計師事務所等)更會吸取教訓,使上市公司業績中的水分減少。以上兩方面在凈化市場的同時,不可避免使上市公司業績向下調整。
上市公司的非經營性風險同樣來自委托投資。2001年下半年市場的急速變化,使委托投資風險凸現。一方面上市公司以股票為主的投資收益注定減少,甚至出現巨額虧損,同時上市公司委托理財不僅面臨投資收益上的損失,更面臨資金能否按時回收的安全性問題。
新會計制度的實行是上市公司業績下滑的助推器。2000年12月29日我國出臺第一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制度》。由于每一次會計政策變更,企業都應該采用追溯調整法對當期和以前年度的損益進行調整,本次會計制度變更的影響已經體現在2001年上半年的公司報表中。有數據表明,經過追溯調整以后,會計制度變更對當期收益影響不大,但其直接導致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和凈資產縮水約152億先,預計新的會計制度對2001年年報的影響會較大。
市場資金面的短缺同樣不可忽視。去年10月央行查處商業銀行違規信貸資金入市使大批灰色資金撤離股市,兩三個月后,其滯后效應逐漸顯現,同時國有股流通的擴容效應被人為放大,又引發投資者持股信心的喪失。上市公司業績下降,市場資金短缺,投資信心不足,從而使股市下跌不可避免,這是最簡明的邏輯判斷。
做空陰謀
雖同樣認為股市的下跌不可避免,但史煒先生——國家體改辦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WTO與中國經濟對策》研究課題組組長,其思路頗有大夢先覺的意味。
“按照逆向思維推斷,外資銀行要拓展中國業務,必然會在2005年以前最大可能地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滲透,而我國要在5年之內有計劃地開放金融市場,意味著至少2004年人民幣實現自由兌換。進一步推論,A、B股合并,應提前或至少與人民幣自由兌換同步,時間大約在2003年。對應出臺A、B股合并政策,按照國際證券市場的規律,市場準備都要超前一到兩年,這恰恰是2001年調整的由來。”
史煒認為,調整從1999年11月15號中美完成中國“入世”的雙邊談判就已開始,“其實那個時候就已經開始調整,股市為人世的調整,總體來看已經走過1/3,但是這l/3還屬于調整準備,真正的實質性調整,是從現在到明年的這個時候。而外資的進入是2003年以后,那是最后的1/3調整。”在史煒看來,調整中的第一個1/3為去年初的2200點至1800點一線,第二個1/3將在1800-1500點之間,而最后的l/3會在1200點左右。
史煒的邏輯推理雖然合情合理,而且被許多機構奉為圭臬,卻在現實中遭遇尷尬。對此,史煒認為,中國證券市場有很好的投資環境,缺的就是規矩——“并不是監管層所立的規矩有問題,我國證券市場之所以出現這么多違規,實際上是一些灰色的手在起作用。這些手不是指某家公司,某個個人,而是整個市場環境的缺陷遺留下來的。”顯而易見,史煒所稱的灰色之手直指市場中不擇手段攫取暴利的機構群體,正是這些機構,打亂了市場內在運行規律。
對于2001年10月22日證監會叫停國有股減持,史認為是管理層的迫不得已。“我們在政策制定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到一些大機構的犯規風險,前期的下跌可以說是大機構對政府施壓,或者說實際上借老百姓的怨氣來施壓。管理層最初制定戰略時,對于這一點未引起最高的重視。”而對1500點之前股市急跌,史的看法是既有施壓的表示,也有機構非常惡劣的操金表現——”前期一批機構惡意打壓股市,在證監會提出國有吸停止減持以后,股市出現大盤漲停,其實就是莊家自己把前期用來打壓的籌碼又吸了回來。這種操金手段,對機構來說沒有任何利益上的損害,卻把一般中小投資者的視線混淆了。大家不知道證券市場是怎么回事,是中期反彈,還是短期反彈,其實這是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較量。”如果說去年10月機構們的刻意砸盤,甚至以券商的破產以及社會問題相要挾,迫使管理層出手救市等諸多手段尚在明處而定性為“陽煤”,此次的破位下行則更像是一個“陰謀”。“雖然手法幾乎相同,還是砸盤,但現在更加從容;因為沒有了年關還款的壓力,而且此次砸盤不僅是施壓,更主要是吸等,即使國有股減持新方案出臺不被市場接受,按照利空出盡的慣例,機構們反手做多也非常容易,因為手上有足夠的籌碼。”史煒的分析絲絲入扣。
如此推理讓人有觸目驚心的感覺,但事實竟然有吻合的跡象。據一機構人士透露,目前各大券商所持有的籌碼數量已占到整個流通股的10%以上,某著名券商近期已向銀行新貸款200億資金,而許多券商當前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融資上。一派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
沉默的代價
有市場就有博奔,證券市場更是如此,這一觀念已為管理層接受,如周小川主席。“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市場是能實現多贏的,多贏或雙流的說法,是從博李論中來的,能否多贏取決予博奔的性質。”
既是博奔,就有輸贏,周小川的多應更多表現為一種理想化境界,而雙輸或多輸同樣存在,尤其是在我國這樣一個有諸多成長煩惱的市場。如2001年10月以來管理層出臺的政策,暫停國有股減持、降低印花稅、券商增資擴股條件放寬等,雖有許多理由,但救市救券商的意圖一自了然,作為經常將“不會以股指作為監管目標”掛在嘴邊的證監會而言,此回合博奔的輸贏結果同樣一目了然。
存在了十年的證券市場,已基本完成了單純為國有企業解困的使命,將更多轉向于優化資源配置,非流通股向流通股的逾越顯得順其自然。但現實的問題是,無論國有股以何種價格威特,對現在的市場而言,都意味著擴容,都將引發市場的下跌。而眾多機構的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更將下跌的恐懼放得最大。
經過去年10月一役,證監會顯得從容許多,面對市場破位下行,官員均選擇了沉默的態度,而且對違規公司的罰單,近期仍然頻頻開出。也有另外的說法,證監會已無牌可出,降息無效,減稅太難,再次叫停是冒天下大不違,如此這般,只能選擇沉默。
但僅有沉默仍嫌不夠,面對博弈中可能的“做空陷阱”,如何應對,將是一個懸在半空的疑問。
張衛星:中國股票市場非流通股的全流通解決方案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所有媒體及網站要轉載,請致電:(010)62630930轉5151聯系。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與合作,歡迎踴躍投稿。(附:新浪網財經頻道征稿啟事)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