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過去的2001年,是我國基金業發展史上值得濃墨重筆的一年。
證券市場中加強監管和市場化的主旋律,在基金業彈奏得尤為響亮。中國基金業在這一年中經歷的陣痛、轉型與發展,由于一系列引人關注的事件而留下格外清晰的烙印。
本刊記者 柳瑛
嬗變的痛苦
可以說,基金業并不是唱著高昂的曲調跨入新世紀的。雖然從“口袋”里拿出了逾160億元的分紅大禮,但因“基金黑幕”帶來投資人懷疑的目光,給多數基金公司籠罩了一層“陰影”。
3月份,基金泰和只預交100萬元保證金就對青島啤酒增發A股作出10億股的申購申報,引發對關于基金申購政策問題的關注及爭議,并對基金良好業績的構成基礎提出質疑。
而在7月初,基金業績的負增長成為又一關注焦點,徹底打碎了1999年、2000年以來人們對于基金高回報的預期。基金凈值增長率顯示,在上半年滬深綜指分別上漲6.97%和3.55%的背景下,有13只基金的凈值呈現出負增長,而凈值增長率超過同期滬深指數漲幅的僅有泰和、興華、金鼎、興和、興安5家。“基金的投資理念遭遇寒流!”資深的基金專家這樣評價。
進入8月份,銀廣夏公司造假問題被媒體披露,而公開信息表明,在大成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景宏、景福兩只基金二季度持倉股前10名中都有該股票,而且為景宏的第一重倉股。來自市場的不滿之聲自不必言,對于基金的“專家理財”也有人提出疑問。
機制的健全
針對基金業的各種問題管理部門的監管思路明確亦堅定,即: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和科學化是基金監管的基調。
在證監會強調公司治理的今年,基金管理公司的治理結構問題屢被提及。權威人士認為,基金業以前出現的問題,與這些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有密切關系。
為保證規范經營,《關于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核程序有關問題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中將“擬設立基金管理公司治理結構與內部控制制度準備”作為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核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提供基金管理公司籌備成員最近三年遵規守法情況和獨立董事的承諾書,可見監管者對基金管理公司加強監管的決心。目前,已有54位獨立董事受聘于14家基金公司。
要杜絕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既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又要強化內部合規控制機制。今年3月底,管理層下發了《關于做好基金管理公司監管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8月份《關于制定證券投資基金規范運作指導意見的通知》與《基金管理公司章程制定指導意見》同時頒布,意味著層次分明、內容協調的基金監管法規將陸續出臺。
在市場化方面,6月份見諸報端的《關于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若干問題的通知》格外引人關注。《通知》擴大了申請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人的范圍,放寬了基金管理公司組織形式,繼以往證券公司和信托公司作為主要發起人的規定后,今年又補充規定,其他市場信譽較好、運作規范的機構也可以作為發起人參與基金管理公司的設立。
制度性創新還體現于建立自我約束機制。今年開始試行“好人舉手”制度,即凡在證券市場有投資行為的機構,都應同基金公司一樣,向交易所上交自律承諾書。到10月20日,累計有22家證券公司、13家信托公司和12家實業公司遞交了自律承諾書。臨近年底,傳來銀河基金管理公司獲準籌建的消息,這是中國第一顆“好人舉手”制度下結出的“果實”,也是在適當放開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申請人范圍后、由證券公司和多家非金融機構共同參與設立的首家基金管理公司,標志著我國按照市場化機制發起設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工作開始啟動。
在基金發行審核制度的改革方面,監管部門也明確了監管與審核的關系,實行專家評議制度。無論是開放式基金試點的排隊還是就某一只基金個案的審核,都由專家評議。
新品種的推出
9月份開放式基金的呱呱墜地,被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是今年基金業最重要的事件。經過一年半的醞釀,一種全新的投資方式終于出現了。這不僅意味著資本市場又添新軍,而且預示著今后基金業將從量變的積累,進入到質變的突破階段。
首批3只開放式基金,從募集份額來看并不龐大:華安創新50億,南方穩健成長近35億,華夏成長32億,與一些人士的最初預計相去甚遠。但這種差異正是值得思考的地方,讓大家更清醒地認識到了生存環境。而3家基金管理公司在營銷初期為競爭采取的發行時間延長、不預定銷售規模、封閉期縮短、分銷網點及城市增加和申購降低門檻等各種努力與嘗試,更是讓投資人親身體會到市場化帶來的好處。基金業開始走出賣方時代。
開放式基金的申購贖回機制還直接導致了基金經理操作行為的變化,資產流動性、風險意識成為掛在口頭的詞匯,甚至感染不少封閉式基金在調整市中也來借鑒分散化的投資手段。第三季度公布的投資組合顯示,基金重倉股的持倉比例呈現明顯下降的趨勢,組合的投資品種也更趨于穩健。
開放式基金是以單位基金凈值作為申購和贖回的基礎,由于單位基金凈值在短期內很難有大的變化,因此很難進行短期炒作。對于投資人來說,應該具備長期投資的理念。如果通過開放式基金培育起這樣的投資者,將對樹立市場中的理性觀念大有裨益。
老問題的解決
3只開放式基金推出的前后,還恰逢基金業的第三次擴容,市場中上演了改制老基金擴募、通乾和鴻陽兩只新設封閉式基金上市與開放式基金認購輪番爭鳴的熱鬧場面。
新一批基金管理公司的擴容中最先登臺亮相的基金管理公司是易方達,在其之后銀華、寶盈、融通也正式開業。由此基金管理公司的數量達到了14家。
隨著易方達的正式開張,其麾下基金科匯、科訊和科翔的上市以及緊隨而至的擴募半年多來一直緊閉的基金供給“水龍頭”又被重新開啟,改制的老基金興業、同德、天華、普華、安瑞等紛紛擴募。
由此可見,新產品出生的同時,老問題也在得到解決。
自1999年4月起,中國證監會會同有關部門對老基金進行清理規范。截至2001年11月底,除了基金久富、基金融鑫等兩只改制基金外,其余27只改制基金均已全部上市。舊問題的解決減輕了歷史包袱,讓中國的基金業可以輕裝上陣更好地向前方邁進。
私募基金問題浮出水面
中國人民銀行非銀行司司長夏斌今年一度成為基金業的焦點人物,他通過抽樣、電話訪談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對非基金公司從事的代客理財業務進行了調查,并在正式發表的“中國私募基金”報告中指出,中國目前私募基金規模已達7000億到8000億元,對我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不可低估。
除去今年全國人大公布的《信托法》就有關信托關系的重大原則事項予以法律明確外,我國現有的任何一部國家法律,均未對非公募集合資金進行證券投資的“私募基金”予以制度明確并加以監管。為使處于灰色地帶的這些業務能夠有個明確的規矩,法律法規的建立刻不容緩。
兩年數易其稿的《投資基金法》將承擔這項重責。由于對“私募基金”的認識有分歧,原定于今年8月份由全國人大審議《投資基金法》的工作并未如期進行。時間雖然延后了,表明的是立法者對問題的重視和精心而審慎的工作態度。
臨近年底,全國人大財經委投資基金法工作組會同國務院相關部委負責人云集海南,就《投資基金法立法草案》進行第三次研討,會議負責人表示該法已經提交給全國人大常委會等待審議。
社保基金有章可循
另一個含有“基金”的重要名詞是社保基金,這是百姓的“血汗錢”、“保命錢”。
今年7月16日,中石化在國內發行28億股A股,籌集超過100億元人民幣,其中有3億股由社保基金作為“戰略投資者”認購。社保基金一露面,就和股市拉上了關系。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基金監督司司長施明才對社保資金可望在幾年后達數萬億元、入市前景廣闊的表態,更是令人憧憬。
目前,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基金管理運營即將正式啟動。截至12月16日,全國社保基金已累計實現投資收益9.28億元,形成了包括銀行存款、國債、其他債券、中石化新股、已實現的銀行存款及債券利息在內的系列資產,總額達616.53億元。
沖在開放的前沿
中國的證券市場在迎接入世的開放進程中,基金業被推向了最前方,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證券業對WTO承諾的內容之一是允許外國機構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外資比例不超過33%;加入后3年內,外資比例不超過49%。在過去3年多的發展中,基金公司通過技術合作、人才培訓等方式,都與國外的金融機構建立了聯系,為今年以來中外合營基金公司的籌備打下了基礎。隨著未來有關的具體法規的出臺,誕生中外合營基金管理公司將是可預見的事情。同時,隨著數量的增多,目前40多只基金多有雷同的情形有望改變。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規范的內容和范圍非常局限,與國際成熟市場的規范標準有較大差距。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將是明年的又一重點。這包括對《投資基金法》的期待,也包括根據《證券法》、《信托法》和修改后的《合同法》等對基金運作和當事人主體關系予以具體的規范,還包括對證券市場發展和基金試點推進過程中出現的許多新的問題的規范。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培育證券投資基金、養老基金和保險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目前各界對我國基金業的重要地位已達成共識。雖然短期內基金業還面臨著分紅等難題,但相信經歷了波折的中國基金業,未來一年前進的步伐會更快。(完)
短信圣誕站送大獎:數碼相機、CD/VCD…好機會別錯過!
送祝福的話,給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語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