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14日《證券時報》一條新聞標題很是顯眼——《“申萬系”現身上海34家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一位讀過此文的讀者詢問:“這個申萬系與德隆系、明天系是不是一樣?依照申萬的實力,它參股的上市公司是不是多少都有機會?”
記者一時無語。還好,幾經周折,終于對這個所謂的申萬系有所了解,而且真正的數字可能不止34家。原來,每一家上市公司的參股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但和傳說中的明天系 、德隆系等有很大差距……申萬系只不過是眾多券商中的一個縮影。
如果根據上市公司公布的2001年中期十大股東名單,以最近宣布要增資控股至43億的國內大券商申銀萬國證券為對象進行統計,可以發現在十大股東中申銀萬國現身的家數多達54家之多,占上市公司總數的5%。而和2000年年報相比,這個數據已減少了約10%具體的持有明細請見表一和表二。申銀萬國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規模如此之龐大,其動機是什么?今后會怎么運作?
原始法人股是潛在的“金礦”
從公開披露的資料看,申銀萬國持有的所有流通、非流通股份數量均未違背有關法律要求。而且最最值得關注的是其持有的大量原始法人股,其數量之大、潛在價值之高(如果獲準流通)令人羨慕。據申銀萬國分管財務的副總裁黃曉蔚解釋:“申銀萬國早期承銷時往往買一些法人股,這些股票不能流通,低價轉讓又不愿意,日積月累,所以,在很多上市公司中都能找到申銀萬國的身影。”
確實,申銀萬國的前身申銀證券和萬國證券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券商,它們創造了中國證券史上的幾十個第一,包括發行了第一只A股、第一只B股。十多年里,陸陸續續積累這么多法人股也屬正常。這樣的情況在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等同等規模的券商中也不算鮮見。就連愛建股份也是手握大把法人股。事實上,就持有法人股數量而言,券商們還不是最龐大的,如久事公司等有政府背景的公司才算得上真正的股市大鱷。再以上海本地股第一百貨為例,它持有的已上市的公司法人股就多達20家,這還不包括其投資的諸如申銀萬國、上海國際信托投資公司、交通銀行、上海石油集團油店股份有限公司等股權。和它們相比,近年來新涌現的一批法人股愛好者如上海新理益等機構也只能算是后知后覺者。
轉配股模式可能是最佳途徑
其實,申銀萬國熱衷于法人股的投資由來已久,絕大多數法人股是在1993、1994年間購入,屬“歷史遺留問題”。黃曉蔚的解釋僅僅給了我們一個粗略的印象。實際上,在當時投資這么多法人股雖然是項目需要,而更主要的是看中其今后能夠流通。上市公司的股票都要有流通的權利,法人股流通也同樣是一種權利;法人股不能流通的問題肯定要采取積極措施加以解決。基于這樣的理念,當年法人股市場也一度火熱。NET和STAQ市場法人股流通試點更是火上澆油。聯想起今年早些時間法人股拍賣火爆異常,當初熱衷其中的人的心態應該可以理解。但結果只有兩個——贏或輸。我們已經看到的申銀萬國持有的這份法人股名單,想來是其進行的為數眾多的投資中的一小部分,這部分是精華,而我們看不到的是當初廣撒網的全貌。就以其持有的31家法人股為例,就有PT公司兩家,ST公司三家。PT就不談了,ST猴王的股份是抵債所得,ST棱光極有可能連續三年虧損,在2001年年報后被摘牌的可能性極大。也許明年,當我們再來看這份統計明細表時,就會有些小的變動。
和目前很多機構靠運作法人股聚資斂財不同,像申銀萬國雖然持有大量法人股,但對其如何運作似很少考慮。轉配股模式可能是將來最理想的解決途徑,一旦允許上市,一拋了之。現在每年拿拿分紅當然省心省力,畢竟這只是其擁有的資產的一小部分。
流通股透露自營動向
申銀萬國持有的流通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配股、轉配股等歷史原因持有的、主動性投資自營的股票和B股。就金額而言,其中占大頭的是前兩類,尤其是第一種。
券商包銷現象在1998年就有發生,而2001年更是突出到幾乎要影響證券公司的正常運營。實際上由于2000年轉配股獲準上市,券商原本今年在這方面的資金占用壓力已經大大減輕。但行情一跌,事情就不一樣了。比如今年10月申銀萬國承擔配股主承銷的江蘇吳中一筆就包銷了1132萬股,涉及資金1.8億元。這個金額和南方證券拿出8.5億元吃進哈藥集團配股6830萬股、平安證券耗資4.96億元吃進浙江廣廈配股4904萬股相比還不算什么。
在我們去除掉表二中一些明顯由于特殊原因而持有的股票,如江蘇吳中、南京醫藥、基金漢盛、東方明珠等等,一份自營的投資組合就顯現在我們面前:浦東不銹、申通地鐵、五糧液、上海醫藥、陸家嘴、上菱電器……相信熟悉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會對這個清單所代表的涵義有所了解。這其中重組股和績優股占了多數,和近一段時期的市場熱點倒頗為匹配。像浦東不銹、申通地鐵更是下半年難得的牛股,陸家嘴、五糧液,投資者相信也是熟而又熟。需要提醒讀者的是,這個數據是一份歷史數據,是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的。特約記者合言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