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預見的10至20年內,中國股市的增量資金將會源源不斷。人口結構、非國有經濟的增長等因素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高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梁定邦(附簡介)
本報記者王義偉
20世紀90年代誕生的中國證券市場,雖然總體表現是不斷成熟、規范和發展的,但是,暴露出的問題也不少。在各種復雜因素的交錯中,從2000年開始,證券市場的各種黑幕、弊端加速浮出水面,并由此引發學術界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結果,是原本不為外人所熟悉的兩派經濟學家以壁壘分明的陣營和尖銳對立的觀點出現在公眾面前。
來自香港的證監會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無疑是中國證券界的重量級人物,但是,在這場針鋒相對的爭論中,人們似乎很難將它劃歸哪一派。他幾乎沒有對這兩派的爭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他在做什么呢?
今年9月,梁定邦接受國內某新聞媒體的采訪時表示,回首將近3年的顧問工作,自己感覺好像是在播種子。
事實的確如此。一般人很難掌握梁定邦的行蹤,只是經常在新聞媒體上看到梁定邦出現在內地各個城市,參加各種各樣的研討會、發表觀點。
除了到各地參加會議,梁定邦另外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在大學里授課。從1999年到2000年,梁定邦在北京大學以每月一課的方式,就證券市場的重要問題連續進行了8個月的講座。
這些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講座,因為每次講座的時間長達五六個小時,而且,梁定邦還就每次講座的課題廣泛收集專家、學者以及部分學生的論文,最后,梁定邦的講課記錄加上這些論文,匯總成一部長達1300萬字的巨著:《中國資本市場前瞻》。2001年12月,該書面世。《中國資本市場前瞻》的出版使得梁定邦的播撒工作有了更多的受眾。
這就是梁定邦所做的工作。在記者看來,梁定邦更像一個虔誠的、不厭其煩的傳道者,在證券市場違規盛行、好人不得好報的大背景下,到處行走,每到一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告誡人們要做好人、要關注績優股、要有長遠投資的理念。
因此,我們關注梁定邦關于中國證券市場的觀點,比關注他本人的身世與生活更重要。
一分為二評說證監會
在《中國資本市場前瞻》一書的發行會上,北京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張維迎表示,現在流行“私下吐真言,公開講假話”,他希望中國的證券市場早日形成講真話的機制和風氣。張維迎同時小小地幽默了一下,他說,在西方有時候也會被迫說一些假話,比如參加一個晚宴,雖然飯菜不合胃口,但還是要對主人說d e lic iou s(味道好極了)。當然,話雖這么說,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句客套話。
隨后梁定邦講話,他說,自己身為證監會的顧問,并沒有官職,因此講話更有自由度,當然,有時他也會說一些d e lic iou s之類的話,希望大家能明白,這些只是客套。
梁定邦話雖這么說,但是在記者看來,他的一些話,還是道出了外人不知道的秘聞。不過由于梁定邦本身所具有的“局外人”的身份,這些話在中國股民聽來不是那么解氣和痛快,但是,對于一些局中人來說,肯定不是順耳的。
比如,在談到《證券法》的制定過程時,梁定邦透露,這部法律并沒有授予證監會應有的調查權力,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證券監管機構相比,中國證監會的調查權力顯得非常弱。梁定邦說,這其中關鍵的原因,乃是因為在1998年年底的時候,立法者對當時的證監會缺乏信心,認為他們黑箱操作,所以不愿意授予他們更大的權力。梁定邦說,雖然他知道《證券法》里授予證監會的權力太小,但是了解到原因后,就沒有提出異議。
相信梁定邦這樣的話,傳到1998年在證監會掌權的官員耳朵里,肯定不那么受用。
即使是現在的證監會的工作,梁定邦的評價也是一分為二的。他說:“當前市場對增發新股持有異議。公眾對公司能否按照預期把錢花到該花的地方,錢流向何處持懷疑態度。這是因為一些增發公司能圈一筆錢就圈一筆,甚至可以說,國內普遍的心態都是這樣,今天有了明天還不知有沒有?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整體上對法規、監管制度能否平衡和持之以恒信心不足的表現。”“當然,這些都是市場發展初期的現象。監管部門今后行政還會更透明、隨意性更小,按法律軌道來辦事,這樣市場心態才會更踏實。雖然現在這些做得還不夠,但可以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證監會的顏色在逐漸變白。”
雖然梁定邦說,打個不恰當的比喻證監會在變白,但是誰都明白,和白相對應的是一種什么顏色。這本身也就表明了梁定邦對證監會的基本判斷。
當然,梁定邦絕非簡單的憤世嫉俗之輩,他很清楚有些事情只能慢慢改善,所以他說,這幾年監管部門工作的透明度逐漸提高,尤其在上市工作方面的透明度是較高的。新公司上市需要通過從80個委員中隨意抽出的8個人組成的發審會,想“公關”太難了,而且發審委員們工作非常認真、敬業。
對于證監會的工作,梁定邦還提出忠告,他說,中國證券市場要大力促進形成“合規運作”文化。在這方面,證監會應該以身作則,不斷加大透明度,把自身定位于服務機構,而非權力機構。梁定邦說,他在香港工作時,香港證監會的權力很大,但必須在法律依據和事實框架內行使。從去年海南凱立狀告證監會的訴訟案中,他開始感到權力并不是無邊際的,行政也要受到制約。
中國的證券市場,亂相頻生是人所共知的。記者認為,中國證券市場的規范,應從中國證監會開始,只有證監會做到依法行政,減少暗箱操作,證券市場才有可能真正有規矩可存。
所以,作為證監會的首席顧問,梁定邦先生一方面不諱言證監會曾經給公眾尤其是立法者造成的負面印象,同時他也在呼吁立法者給予證監會更大的調查權力,它同時也對外解釋說,證監會已經認識到,如果不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不讓立法者和公眾放心,是不可能得到本應得到的權力的。
一方面不為證監會遮丑,一方面為證監會爭取權力,一方面向公眾解釋證監會工作上的進步。梁定邦這樣做他的顧問,其間的分寸掌握非常到位。
對券商、上市公司和投資者的忠告
幾乎每一次出現在公眾場合,不管是面對什么人,梁定邦都不遺余力地呼吁中國證券市場要形成“合規運作”的文化。
他說,中國的證券市場要真正建立起“合規運作”的文化,需要監管部門、中介機構、上市公司等一起來促進。
談到券商,梁定邦說,券商在做代客理財、承銷、自營、投行業務時,各個交叉的利益難免會有沖突,這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套制約制度,建立起共同遵循的職業操守。此外,證券公司還應提高在核準制下做保薦人的水平,承擔起相應責任。
在將中國的券商和國際上成熟的知名券商相比時,梁定邦認為雙方除了規模,尚有三個方面的差距,“首先,沒有形成為股東創造價值的制度。以美林證券公司為例,該公司一年給股東的回報率超不過15%,公司所有的成員就會與獎金無緣,并且股東要求公司利潤的獲得必須是‘合規運作’的結果,而非不擇手段的違規所得。為什么能做到這樣?因為它是上市公司,有一套透明的會計準則,并受市場認同。我們的證券公司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制度……其次,沒有形成一套嚴格的風險管理制度。再次,不能很好地遵守職業操守制度。”關于上市公司,梁定邦的總體感受是有進展。許多上市公司改善了治理結構,提高了治理水平。證監會采用的公司高層管理人員談話制,在一段時間內看,是不錯的,但面對1000多家上市公司和不斷擴容的隊伍,監管者的這個任務顯然太繁重。應把公司治理的責任真正落在管理者身上,對他們要有一套約束處罰的機制。
梁定邦特別強調說,上市公司必須樹立起經濟效益良好、市場認同的形象,樹立起正當操作、對股東負責的形象。他舉例說,香港紅籌股公司2000年共籌資142億美元,其中130億是10家公司籌到的,中國移動一家就籌集60億。有人發出疑問,中國移動的老總大部分時間在干嗎?回答是,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同機構投資者打交道。梁定邦說,從這方面講,上市公司與投資者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未來企業管理者的相當一部分時間將用于與投資者溝通、聯系,樹立企業形象。
對于投資者,梁定邦有一句忠告,他說,盡管他無法推薦哪只股票,但他永遠都會說,買股票就應該買這個公司的業績和未來,而不要去追求短期的差價。
如何才能讓好人得好報
在12月舉辦的《中國資本市場前瞻》研討會上,梁定邦和北大的幾位教授對中國證券市場目前狀況的評價如出一轍:好人不得好報,壞人絕對得好報。
梁定邦說,現在證券市場有三個不正常的現象。第一,好多投資人買賣股票時,不看業績,而是熱衷于打探小道消息,最好是內幕消息,因為這樣就會發財,而且確實發財了。第二,換手率高,說明投資人對股市的未來沒有信心。他分析說,2000年,中國股市的換手率是5倍,是全球10大股票市場中最高的。第三,市場不追捧績優股。他說,績優股,不虧本、長得快、沒有壞的消息、比較平穩,這些股,在其他市場里面,是投資的主流,是大盤的股份,但是,中國的股市不是這樣。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中國的證券市場將績優的股票成為藍籌股,有些專家還聲稱中國沒有藍籌股,或說藍籌股不足10只、20只等等。對于這樣一個說法,梁定邦表示不贊同。他說,藍籌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不是絕對的。如果說藍籌股是絕對的,他同意中國沒有藍籌股的說法。因為中國沒有一家上市公司好過IBM,也沒有一家公司好過通用電氣,甚至香港匯豐銀行、長江實業。但是,梁定邦說,藍籌股在中國的股市應該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因為中國的市場是一個封閉的市場,相對來說,肯定有一些股票比另外一些股票好,這種相對績優的股票,市場里面肯定是有的。問題是,我們有什么方法把它挖掘出來,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導致市場的行為向其靠攏。
梁定邦說,要想讓市場行為向績優股靠攏,有兩個方法。
首先,要制定相對客觀的績優的標準。績優股是在市場中挖掘出來的,不是靠主觀指定的。如果是靠一些部門指定,就會有上市公司找上門來做“公關”工作。梁定邦戲言,在這方面,某些上市公司的“公關”能力相當強。梁定邦說,有了一個客觀的標準,績優股被挖掘出來了,機構投資者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追捧這些股票,上市公司就會覺得,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業績的提高上,是值得的。
其次,讓國外的投資人進來,形成追捧績優股的風氣。梁定邦以臺灣的例子進行說明。
他說,臺灣股市在1993年之前,如同現在的大陸股市一樣,換手率高,亂相頻生,好人不得好報。為了改變市場風氣,當時的臺灣證監會力主開放外國投資者進來,但是臺中央銀行極力反對,最后雙方進行了一次公開的電視辯論,辯論的結果,是允許外國投資者進來。
梁定邦介紹說,國外的投資人進入臺灣后,產生了兩方面的好處。第一就是形成了追捧績優股的風氣。因為外國投資者不會去投機、短暫炒股,他們會經過分析,經過看公司本身的營業狀況,發現值得投資的股票,才開始進場買賣。當時臺灣的證券監管部門有一個做法,就是凡被外國投資者購買的股票,都要打上一個標記。每當有股票出現這種標記,所有的股民就知道這只股票被外國投資者購買了。這樣很快就形成了追捧績優股的風氣。第二,由于當時的臺灣還沒有股票指數,國外投資者進來之后,他的業績只能用國際指數來平衡,這個指數主要就是摩根史坦利指數。因此,當國外的投資者進來以后,摩根史坦利的指數里就有了臺灣的股票,這不僅使臺灣股市的影響力大增,同時使臺灣優良的上市公司的融資能力得到空前的發展。梁定邦說,臺灣現在有些公司是世界級的大公司,甚至進入全球500強,這與當年開放國外投資者進來是有直接關系的。中國如果開放國外投資者進來,也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資本市場的未來是光明的
梁定邦作證監會首席顧問快3年了,對證券市場的各種問題看得很透徹,關于證券市場的未來發展,他充滿了信心,認為中國的資本市場未來蘊含極大潛力。
梁定邦說,在可預見的10至20年內,中國股市的增量資金將會源源不斷。人口結構、非國有經濟的增長等因素成為中國資本市場高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談到人口結構變化與資本市場發展的關系,梁定邦認為,40歲至59歲的人群儲蓄多,用錢少;而退休后的人群正好相反,儲蓄減少,開始花錢了。中國未來的人口結構變化意味著今后10年、20年,儲蓄人口還將呈上升趨勢,中國資本市場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而美國經濟與股市持續強勁發展與美國人口結構的變化已印證了這一點。
關于入世后中國資本市場與國際規則接軌的問題,梁定邦說,入世后中國資本市場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與國際規則尋求“共同語言”。中國要制定與國際規則相通行的標準,完善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這種制度是要與全球資本市場所公認的準則相適應的。否則入世后,在經濟的全球化和資本的全球化進程中,中國是要吃虧的。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