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息 盡管管理層近期取消了對券商增資擴股的有關規定,但對券商來說,擴容還需量力而行。記者近日采訪發現,經過新一輪增資擴股,不少地方級券商雖然迅速擴大了規模,但對如何“消化”巨額資金卻缺乏新思路,反而給經營帶來了巨大壓力。
據統計,自1999年以來,我國共有約60家證券公司進行了增資擴股,其中,一些地方級券商是這一輪增資擴股的主角。尤其在今年,由原省、地市級券商增資擴股,或由地方信 托業合并重組而成立的證券公司達到約27家,占總數的96%以上。
地方級券商增資擴股有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擴張幅度很大。據了解,今年以來,新增資的地方級券商平均注冊資本金達到9.9億元,其中,注冊資本金在10億元以上的達到15家,超過15億元的達到16家;與原來的資本金規模相比,有的擴張了五倍以上,有的甚至超過十倍,如地處南方的某家地方證券公司,資本金由原來的1.2億元一口氣擴張至16億元。
誠然,增資擴股使一些券商有效地化解了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增強了拓展業務的底氣。但是,股本金擴大并不意味券商綜合實力就此增強了。
應該看到,不少地方級券商由于業務起步晚,布點不均又缺乏人才積累,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在三大傳統業務中,他們主要偏重于經紀或自營業務,若要全面拓展業務領域、提升市場份額,必然面臨重重“壁壘”。
若從市場情況來看,券商生存環境較前幾年已經有了巨大變化,大券商壟斷了一、二級市場,留給地方級券商的空間已經不多。以經紀業務為例,截至今年10月,排名前十位的大券商幾乎包攬了50%的市場份額。此外,如股票承銷業務,要真正產生效益必須有兩年左右時間的項目和人員積累過程。因此,地方性券商僅憑資本金擴張實現跨越式發展決非易事。
一旦業務擴張無法達到同步的話,股本金的快速擴張只會對原有的盈利能力產生稀釋作用。正如某地方券商老總所言,沒有資金時寸步難行,有了資金卻又背上了包袱———為股東回報傷腦筋。
另外一個問題是,一些券商迫于經營壓力,在資金投向上往往貪大求全,經紀、投行、自營、資產管理業務無一不涉及,分散了資金的效率。有時為獲得利潤,爭搶有限的市場份額,大打擦邊球,放松對風險的控制。甚至有的地方級券商為達標,在未獲綜合類業務資格之前就涉足投行業務,并采用大比例提成的方式“激勵”下屬員工,有的甚至不惜重金從外購買投行項目。這在某種程度上,只會加劇業內的惡性競爭。
對此,業內人士指出,做大并不等于做強,地方級券商若要生存壯大,首先必須明確未來的市場定位,集中優勢資源形成差別化經營優勢,否則不僅自身發展陷入困頓,甚至連整個行業都有被拖入無意義的低水平競爭狀態之中的可能。 (記者 秦宏)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