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辦公室曾經很是有些神秘,躲在北京西單廣場西南角中國銀行總行大樓的一隅鮮為世人所知。11月中旬的北京,寒意并不襲人。記者輾轉數地,終于從位于阜城門的中行總行舊部找尋至此——這就是中國銀行總行中銀集團重組工作北京總部辦公室。
國內關于中銀集團重組及相關事務的發言人是中國銀行行長劉明康和副行長、項目辦公室主任朱明。在香港,則是中國銀行港澳處主任劉金寶和公關部主任文曉鈴,而中國銀行 港澳處即為中銀集團。
記者這次得到的是一個好消息:在深圳國際金融大廈籌備近半年的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的工作終于接近尾聲。而據來自中國保監會政策法規部的最新證實:近日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將以外資保險公司的身份正式出爐。
中銀重組,擬在港上市
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中銀,中國銀行港澳管理處副主任林廣兆便說:“根植香港、不斷壯大”,中銀集團成員銀行服務香港已有八十多年,憑著良好服務及科學管理,通過集團上下全體員工的長期不懈努力,逐漸發展成為一家實力雄厚、服務多元化、以經營穩健著稱的現代銀行集團。以規模論,中銀已成為香港第二大銀行集團,同時,中國銀行香港分行亦是香港三大發鈔銀行之一和香港銀行公會三家輪任主席銀行之一,在香港金融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發揮著穩定香港重要作用。
在今年的10月23日,中國銀行董事長、行長劉明康在出席中銀香港成立酒會時說,中銀集團重組后已提高競爭力,不良貸款降至9.9%,預期不久會進一步下降。專程來港的劉明康說,“9.11”事件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帶來挑戰,中銀香港會致力提高效益,減少對利息敏感業務的依賴。他并透露,中銀香港準備擇機在香港上市。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是重組中銀集團12間銀行業務,于10月1日正式成立。據估計,中銀香港連同附屬銀行的總資產約為8200億港元,已超越恒生銀行,成為僅次于匯豐的香港第二大銀行。中銀香港的最終控股是中國銀行總行。
正在重組并擬上市的中銀集團是一家零售商業銀行,其份額占據香港第二位,僅次于匯豐。而中銀國際則是知名的投資銀行。人壽保險和財產保險業務也呈增長勢頭。全能化銀行的架構已基本成熟。劉明康已準備在國內嘗試“混業經營”。
早在2000年,中銀國際就已開始申請在國內A股的承銷資格。如果此申請獲準,中國銀行在國內就擁有了商業銀行和投行兩塊業務。雖然此舉目前的進展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全中資背景的中銀國際將在外資券商正式進入中國大陸之前率先搶灘。中國銀行的公司客戶資源將為中銀國際提供寶貴的項目,而這正是外資券商所無可比及的優勢。
實際上,目前中銀國際所承銷的項目多源于中國銀行推薦。中國銀行正成為中銀國際的強大后盾。資源共享也正是花旗銀行等國際全能銀行的優勝之處,花旗銀行中投行業務今年首次超過美林和高盛。中國銀行的項目資源兼之中銀國際的投行實力,中國的“花旗”夢或許已為時不遠。
混業經營:中銀搶先出牌
劉明康對銀行、保險和證券統一調度游刃有余。對混業經營,劉明康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預期。在認可目前國內分業經營必要性的同時,他更清楚“國際上正在發生很大的變化,混業經營及監管是一種新的趨勢”。準備把握未來才是決勝的關鍵。于是,劉明康將“全能化”列為中國銀行的定位之一。香港成為中國銀行實現全能化混業經營的試驗田。
今年3月份,國務院批準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在境內籌建深圳分公司,由中銀集團保險有限公司總裁陳富根兼任總經理,副總彭光利主持日常工作。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規定,這家公司必須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所謂“分業經營”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財產保險業務與人身保險業務分業經營;二是保險與銀行、證券分業經營。
據消息人士證實,該公司將只涉足深圳地區的財產險業務,范圍限定在三資企業,并且不受理團體業務。
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所長李迅雷這樣告訴記者:“混業經營還是分業經營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不是一個實踐問題實際上像光大集團、中信集團、中銀集團等都屬于混業經營的金融企業。”這位中國證券分析師專業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繼續給記者分析,“中國分業經營的規定源于兩個原因一是中國金融體系不成熟出了問題就可能毀滅整個金融體系;二是監管工作滯后嚴格的金融監管體系不會一蹴而就!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也指出,中國市場最有實力和機會進行混業經營的是一些金融控股公司,如光大集團、平安集團、中銀集團等。由于其本身下屬有各類金融實體,作為同一利益主體的分支,客戶資源的共享有其客觀基礎,而且利益的協調也較為容易。而真正傳統意義上的銀行開展綜合經營,目前還缺乏現實基礎。
作為中國銀行董事長兼總裁,劉最近被《商業周刊》評為“亞洲之星”,個中原因就是中國銀行業按國際標準公布自己的壞賬狀況,中國銀行做了表率。而實際上,劉明康的膽識遠不止于此。
對于中國金融行業的分業監管和分業經營,劉明康認為,這符合中國目前發展階段的特點。因為中國幅員廣闊,金融機構很多,群眾的需求也很大。在這樣一個大的市場里,監管者怎么積累經驗,怎么提升監管技能和素質,需要相對各自獨立的過程。
但是,劉認為,國際上混業經營、混業監管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銀行、證券和保險業,以及其它的金融服務業,能夠形成一個合力,給客戶提供一種更加綜合性的、高附加值的和全面的服務。
新華人壽保險公司董事長關國亮認為:“銀保合作,在當今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刻不容緩。面對國際聯合艦隊,惟有聯合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混業仍是行走邊緣?
中銀集團的嘗試,可謂是行走在政策和機制的邊緣。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暫行規定》。分析人士指出,這是將已經公開化的綜合經營予以事實上的承認。確實,有關銀證轉賬、銀證通、股票抵押貸款等綜合經營方式,早就在市場上實踐了。當然,這些打綜合經營“擦邊球”的行為,還不能稱作嚴格意義上的綜合經營。就國外金融機構的綜合經營狀況而言,“客戶資源共享”是其重要特征。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金融機構還難以做到,銀證的種種合作還只能說是低層次的混業經營行為。
中國人民銀行稽管一司市場準入處處長夏令武否認了《規定》意味著中國金融企業可以進行混業經營的說法,他說,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仍然是原則。不過這個《規定》,總是還讓人感覺有那么一點曖昧。
中國平安保險公司就是一個鮮活的個案。該公司成立于1988年3月21日,同年5月27日正式對外營業,集團總部在深圳,其集團公司下設產險、壽險、證券、信托、電子商務及海外控股公司。公司經營區域為全國及設有分支機構的海外地區和城市,可以直接經營開辦一切險種含各種法定保險和國際再保險業務,同時涵蓋證券業務、投資業務。平安集團對保監會一再表示要進行分行經營,分業管理,但時至今日,不見有任何進展,而當局也“聽之任之”。道理很簡單:平安作為個案來說,確實非常出色。平安證券的劉凱對記者說:“就現實需求而言,各類金融機構都有內在的綜合經營沖動。畢竟,單一的金融業務是難以適應新的競爭形勢的。這一點對于證券、保險、銀行,都是一樣的。然而,如何將這種需求轉化為現實的盈利能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進一步指出,“首先,要本著市場導向、客戶導向的原則,推進混業經營。銀證通、券銀聯、投資連結保險等,都是有益的創新品種。其次,嚴格制定風險控制體系,切實做到穩健經營。英國銀行交易員尼克·里森的瘋狂豪賭,輸掉了有百年歷史的巴林銀行,教訓極為慘重!
北京大學保險系主任孫祁祥教授則舉出一個案例,用美國金融界與監管當局之間“睜只眼閉只眼”的事例說明,“監管總是滯后的,而更為重要的是,市場的需求不可忽視。”中央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郝演蘇教授充滿憂患意識,他向記者指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所進行的任何運作行為都是有風險的,尤其是保險公司不能進行控制或左右的證券市場所開展的任何投資行為”,“中銀集團在控制風險方面做的很不錯,在2001年10月1日改組成為香港中國銀行措施生效前一個月,曾致函其海內外的全部儲戶,提前做好中國銀行金融產品或服務可能會有金融風險的預警工作。”
風險歸風險,市場的需求是始終存在的。目前在世界上,也只有中國在實行真正嚴格的分業經營,但是這種“嚴格”也只是政策上的嚴格。中國人民大學的吳曉球教授一邊痛恨放開不易的“股票質押貸款”卻因中科系事件而基本上停滯,但同時對決策部門對于個案嘗試混業經營默許寬容表示贊賞,他說:“這是中國一個必經的過程”。
贏周刊記者陳萌
新浪閃爍短信,閃亮登場,傳情無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