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映宏
上市公司難渡“哺乳期”已經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不過,近期越演越烈的上市公司受當地政府、大股東哺乳似扶持的現象再次向市場敲響警鐘——在我國已經加入WTO、國內企業競爭日益國際化的今天,上市公司運作必須盡快完成向市場化的轉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ST中紡機(600610)是近期受“哺乳”的案例之一。該公司擬將2000年底的存貨中帳面凈值為13344萬元的產品剝離至第一大股東太平洋電機,公司同時還將對太平洋集團的13344萬元的債務進行剝離。在大股東太平洋集團2000年底資產負債率已經高達71%的條件下,如此無私支持上市公司ST中紡機卸包袱的舉動,的確讓人感嘆!在這個案例中,投資者還能看到地方政府為了挽救類似上市公司而出臺的扶持性政策。
無獨有偶,ST康賽(600745)的第二大股東天華控股及其關聯企業華天電氣分別將其所持有的天華駿燁的90%股權無償捐贈給該公司。天華駿燁是一家成立不到1個月的公司,注冊資本6500萬元,據此,ST康賽此次得到的捐贈為5850萬元。這些捐贈雖然不能直接計入當期利潤,但可以計入到資本公積中——ST康賽第三季度的每股凈資產為0.59元,此次捐贈給ST康賽帶來的每股凈資產的增加數為0.48元,該公司凈資產因此可以達到每股1元以上!
不僅是T公司會得到“哺乳”,其他經營正常的上市公司也會得到諸如補貼收入等方式的扶持,這也已經成為了“慣例”。記者近期在采訪某上市公司時,該公司董事長津津樂道的,是市長如何重視該公司、政府如何將旱澇保收的項目,以及將該市其他企業投資的好項目低成本強行劃給該公司等。
投資者對大股東以及地方政府“舍身救子”的原因其實已經看得十分清楚了——無非是想將上市公司催肥了,或者是盡力挽救其生命留住“青山”,最終目的還是想通過上市公司來“募集資金”。從整個證券市場的角度出發,究竟有沒有哺乳這些上市公司的必要?
絕大多數被救濟的上市公司,都具有管理混亂、市場適應能力較弱、產品不具備良好的競爭力等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目前大股東等關聯方挽救這些上市公司的方式,就有如對一個得了重癥的病人打強心劑一樣,但強心劑是不可能真正救活一個人的;他們所采取的挽救方式,是非市場化的短期行為。更為可怕的是,相關上市公司在政府和大股東無微不至的呵護下,越發會成為喪失了起碼市場適應能力的“嬰兒”企業,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監管層已經對此給以了關注,近期出臺的關于上市公司退市的最新規定,就縮小了類似挽救上市公司生命的操作范圍。
在加入WTO、監管市場化等背景下,相信類似上文所舉的例子將會逐漸減少。上市公司本身及其關聯方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加強自身運作的市場化,才可能在未來的競爭中成長壯大起來,立于不敗之地。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