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朱平豆沈陽報道
11月25日,天上飄著潔白的鵝毛雪,沈陽荷蘭村里泊著一輛加長奔馳,荷蘭村主人--歐亞集團總裁楊斌更像一個車夫站在他的車邊:一身沒有“名份”的便服,一雙方頭黑布鞋,兩只褲管拖在地上已磨光了褲邊。他沒有上那輛奔馳,而是跨上那輛他每日駕駛的墨綠色的豐田越野車,帶上高盛公司的奧地利人吳林峰博士等人去看他心愛的荷蘭村。
高盛并不是楊斌最早接觸的國際投行。在2001年7月19日,他就通過工商東亞的協調9大證券公司、投行銀行將“歐亞農業”(HK0932),通過香港主板市場
賣給了國際資本市場的投資人。高盛的到來只能意味著從香港融來的7億港元并不能滿足這位“中國農民”的胃口……
楊斌,就是那個被美國《福布斯》雜志評為中國內地100首富第二位的荷藉華人楊斌。
原始積累現代農業模式為讓與高盛的合作更愉快。楊在他的住宅里親自下廚,請客人吃水餃,他果然嗜啖肉食———一個個肉餃子外加一大碗肉骨頭。
楊斌5歲時失去雙親,太窮的日子使他對肉有太深的感情,這或許就是這個南京城的小子最終去當中國農民的“情結”。
1986年,在海軍第二炮兵學院讀軍事戰略、留校任教的楊斌有機會到荷蘭留學。但他目光所及卻是農業:身在荷蘭農業城市萊頓,那是完全現代的農業。這對一個從小沒有肉吃的楊來說,太有誘惑力了:中國農村也像荷蘭的農業該多好!
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研究軍事戰略的楊斌看到了商機:落后中國改革開放10年的東歐、前蘇聯的廣闊市場。
楊斌在荷蘭成立了歐亞集團,他是最早將中國的紡織、小商品引入東歐的中國人。1990年,他在波蘭注冊了據他說是波蘭歷史上第一個私營公司。當他痛痛快快地在東歐遍地取金,兩年攢下2000萬美金時,中國商人才大量涌入。
懷揣美金的楊這時候開始了他心中的夢:把荷蘭的農業帶回中國。
楊斌所在的荷蘭,是個面積只有遼寧的三分之一的國家,人口也是遼寧的三分之
一,經線度相當于中國黃河以北地區。但就是這樣的一個小國,卻是整個歐洲的菜藍子:蔬菜占整個歐洲的67%,而花卉更是占到整個世界的73%,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蘑菇生產國和世界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國,最大的禽蛋出口國。荷蘭人依靠農業,人均國民產值達到..5萬美元。居世界前10位。楊說,在荷蘭,農民可是中產階級的代名詞!
小小荷蘭的農業何以如此發達?楊分析說,世界農業有三種模式,一個是農業生產高度機械化的美國模式;一個是灌溉、滴水的以色列模式;一個是荷蘭的經典農業。所謂經典農業,也就是農業的工業化生產:在電腦化的溫室中,用現代生物技術生產農作物。
楊斌發現,荷蘭的現代農業少不了兩件設備:溫室與冷藏。荷蘭人說,沒有溫室,就沒有荷蘭的農業;沒有冷藏,就沒有荷蘭的鮮花和蔬菜出口貿易。
1993年,楊購下兩家荷蘭公司,一家是有70多年歷史的溫室公司和荷蘭最大的冷藏公司。這是楊的“中國現代農業”的第一步。這一年,楊在荷蘭“周游列公司”———在荷蘭各大花卉、蔬菜公司打短工,了解、熟悉荷蘭花卉、蔬菜等高科技農業的整個過程。
一年后,楊認為自己對荷蘭農業已是“滿腹經綸”了。
荷蘭村:中國現代農業的降落地
1994年,北京、上海、廣州等14個城市的花卉公司先后舉辦郁金香花展,轟動一時。在這鮮花盛開的地方,都有楊斌的公
司,已經加入荷蘭藉的楊回到中國了。
楊引進了荷蘭鮮花的概念,楊說,在中國,70%的鮮花是他引進的。在北京,歐亞集團建起中國最大的花卉超市———萊泰花卉超市。鮮花,是他回到中國后掘到的最大一塊金。
過去,中國絕大部分溫室、冷藏設備都是從荷蘭進口的。楊將在荷蘭的溫室、冷藏設備運回中國,開始與荷蘭公司進行競爭。楊清楚地知道,荷蘭的設備與技術堪稱世界一流,但是,“那是一輛‘奔馳’,而當時的中國農業只需要‘夏利’——我的‘夏利’溫
室設備的質量雖然達不到‘奔馳’,但我的價格只有荷蘭設備的一半。”
依靠“適合的產品與價格”,歐亞集團攻城掠寨,占據了中國溫室設備95%的市場份額。這是楊斌在中國掘到的第二桶金。
接著,楊在沈陽、大連、成都等地建造大型溫室、冷庫和六大農業基地。
經過中國內地4年的資本積累,楊認為已經到了開始實施他“中國農業荷蘭模式“的時候了。
在中國掘金的同時,楊斌也在尋找他農業夢想的落腳點。廣東、江蘇、山東、上海、湖南以及遼寧等地都有他的試驗地,最終他把目光最終投在了遼寧,遼寧的沈陽。
楊認為,建溫室不能建在熱帶,這是因為熱帶溫室的成本太高:降溫設備的投資是加溫設備的6倍,而生產成本,降溫1度的成本是升溫1度的3倍。
1998年,楊斌來到沈陽,在沈陽西北部郊區一個叫做小韓屯的村子,以1.5億元的價格,圈下3300畝的土地。
荷蘭村的商業模式的財富吞吐
3300畝地,是一個很不小的范圍,每天,楊斌都要開著他的那輛越野車在荷蘭村工地檢查工程情況。
楊說,“荷蘭式的現代農業模式的成本投入是相當大的。”建1平方米溫室的投入是1000元人民幣,荷蘭村的溫室面積為54公頃,僅此一項投入即需5.4億,而圍繞溫室所建的配套設施如冷藏、深加工等,投入的資金更大,再加上生產成本,荷蘭農業將是一臺“吞金機”,它能吐出更大的金嗎?
對此,楊顯得特別有信心,他說,1公頃溫室的蝴蝶蘭年產值是1個億!1公頃溫室生產西紅柿50萬公斤,年產值超過1000萬,而生產彩椒的話產值更高。而普通農田的花卉產量是溫室的十分之一,蔬菜只是二十分之一。
但他更為洋洋得意地是,荷蘭村的土地、設備、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國外,所以它的生產成本占有明顯優勢。這才是他建荷蘭村的“理論基礎”!他分析道,1公斤西紅柿的生產成本,荷蘭村為0.25元,荷蘭為1.6元,日本則為4元。
日本,是楊看中的荷蘭村市場終端,這也是楊將荷蘭村選定在離日本較近的沈陽的原因。楊說,荷蘭村將是日本的花籃子和菜籃子。楊還追上一句:“應該是整個中國的菜籃子。”
日本的GDP是整個亞洲的總和,日本每年蔬菜的需求量是1萬億元人民幣,其他副食品是1.5萬億元人民幣,這還不包括水產品等等。僅此一項,日本的需求量就是整個中國GDP的三分之一,這個市場容量是非常大的。然而,日本農業卻逐年衰減!
荷蘭村的資本之旅荷蘭村的前景富有誘惑性。而楊斌的荷蘭村還不僅是個現代農業,他還要借這個現代農業寶地,衍生出旅游與房地產業。按照這一計劃,到2002年荷蘭完全建成時,它所需的資金將達到70億元人民幣。
楊開始駕著他的荷蘭村,開始了資本市場之旅。
1997年,荷蘭村還在楊斌胸中,楊便與廣東英豪科教集團聯絡,涉足中國股市。他的如意算盤是,通過借殼上市,在股市上募得資金。1997年12月,四川國有資產有限公司、江蘇強新企業發展公司、江西華財實業有限公司購下“廣東化纖”大部分法人股,1998年9月24日,前兩家公司股份轉到從華博大實業公司名下,江西華財的股份轉到深圳英邁爾實業有限公司名下,通過這一系列運作,楊斌已是“廣東化纖”最大的股東而進入董事會,“廣東化纖”更名“歐亞農業”(SH600672),但因為楊斌的“外籍”身份
而無法成為董事長。1999年,楊斌在董事會提出“荷蘭村”現代農業概念,但沒有獲得通過,楊斌決定從“歐亞農業”中退出。他以2億元將自己的股份全盤轉讓,“歐亞農業”改名“英豪科教”。在中國股
市走了一遭,據估算,楊獲得了2~3倍的回報。
楊斌轉身又開始踏步國際資本市場,尋求資本。
楊斌將他在國內所有的花卉公司、溫室、冷藏企業悉數出讓,將資產變現,以應荷蘭村建設的資金“內急”,但楊留下了在國內的6個農業基地。
楊找到香港工商東亞,由工商東亞作為歐亞上市的全球協調人、配售經辦人兼保薦人。
在工商東亞的策劃下,楊斌將荷蘭村的農業基地以及在國內留下的農業項目進行重新組合,在百慕大注冊成立了歐亞農業(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工商東亞的協調,由CLSA新興市場做副牽頭經辦人,東亞銀行、加拿大怡東融資等9家證券機構為副經辦人。可謂陣容龐大。經過精心包裝后,2001年7月19日,“歐亞農業”
(HK0932)在香港主板上市。
一個國內現代化花卉產業首次走向國際資本市場,又是來自于荷蘭的外資,歐亞農業在香港投資界倍受青睞,4億新股以招股價的78倍被認購一空,公開發售價為1.48港幣,8月1日,又發行6000萬股額外股份,歐亞公司共募得近7億港幣。目前,“歐亞農業”的市值近32億港幣,楊斌占有其中70%以上的股份。
歐亞的融資渠道是多方面的。在國內外大銀行,貸款數億元,楊說,歐亞的負債率為25%。
在楊斌圈地“炒”出荷蘭村概念后,荷蘭村的土地價值起碼已增值到30億元左右。而這,正是“荷蘭村”概念下的資本,楊斌要靠它來以地換資本。
荷蘭村是楊斌的夢想沙盤。他還想投資4~5億元開辟57萬平方米的房產。據楊稱,僅兩年時間,已基本竣工的荷蘭村房地產大多數住宅已售出。
農副產品加工區是荷蘭村現代農業產業鏈的必然延伸。各種農產品深加工需資金數十億元。楊說:“荷蘭村不僅是農業基地,還是未來現代農業的主題公園。”
楊舉例說,占地16公頃的全封閉式熱帶雨林、長740米的室內人造海灘等等,楊的設想是,荷蘭村的旅游業需要幾十億資金,“如果順利,明年將荷蘭村旅游項目拿到美國創業板上市……”
為此,楊斌需要錢,需要合作伙伴,他是韓信帶兵,多多益善。如種球加工,與荷蘭的3家花卉公司聯合;奶制品,與荷蘭最大的奶制品公司KOENVISSEN合作;熱狗生產線與歐洲第一大食品加工企業食多客(STRUIK)合作等……
11月26日深夜,記者打電話給高盛公司的楊祖憶小姐,她已與吳林峰從荷蘭村回到香港,她說:“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看,荷蘭村是個很有趣味的項目,相信雙方合作的前景不錯……”
農民為什么不可以成為股民--楊斌答問
《21世紀》:溫室農業產品比傳統的農產品好嗎?
楊:當然。溫室無土化生產的農產品無病無毒無農藥,是國際流行趨勢。中國是今后世界的加工場,中國為什么不能成為世界農產品的產地?中國加工業的優勢在溫室農產品中更加明顯,要知道日本的菜籃子一半在中國。
《21世紀》:農村是農民的,他們應該成為農業的主人。但是,溫室農業的成本足以讓真正的農民望而卻步……
楊:對。資本是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的最大障礙。荷蘭農民80%靠融資,政府設有專門的農業貸款。中國農民是無產者,是沒有土地的,這是指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土地資本的擁有權。打個比方吧,你即使是用黃金蓋屋,沒用,這個房子不能作為資本,不能作為抵押。而現代農業的發展,與金融資本的介入是密不可分的。中國的農業產業,資本市場并不是不想介入,而是無法介入,因為農民在資本市場上一無所有啊!
有了現代農業這個先進生產力,我們還需要相應的生產關系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需求。如果中國的農村制度不進行第二次改革,中國農民將無法面對開放的世界農業經濟。
《21世紀》:據說,荷蘭村在這方面做過一些努力?
楊:已經開始嘗試了。在荷蘭村周邊的北陵鄉造化村,我們進行了大膽的資本改造。如何資本改造呢?我們不再是將農民的土地一次買下來,而是把農民的土地集中起來。比如每家每戶有10畝地,給這地進行評估,如果1畝值10萬,10畝就是100萬。我們將這個評估的價值作為股份,以30家作為一個小組團,成立“股份制公司”。這個村有300家,即組成10個“股份制公司”。這時的土地的性質已經變了,它已經是資本了,是3000萬元的資本。
農民有了這個資本,就可以用來融資了。我們從3000畝土地中抽出十分之一,即300畝,作為資本股份,與國外企業聯辦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由我們進行管理,這是一個有農民介入的股份制企業,企業搞起來了,農民就是“資本家”了。幾年以后,企業成長起來了,農民認為自己能夠管理了,我們就退出。
騰出2700畝地做什么?將土地全部連結起來,搞規模農業生產,我們再購進現代化的設備,拖拉機、聯合收割機等等,為深加工產品進行種植,把它種植的產業再進行深加工以后,再進入市場。
搞溫室農業,這樣的模式也是可以行得通的。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訂實用短信,獲贈超大VIP郵箱、個人主頁、網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