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的故事
據藍田股份2000年年報顯示,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98%來自農副水產品收入和飲料收入。農副水產品主要指的是桂魚、鯉魚、草魚等淡水魚類,中華鱉、青蝦以及蓮子、蓮藕、菱角、茭白、莼菜等水生植物。飲料則是出現在各個廣告媒體上的野蓮汁、野藕汁、藍田礦泉水等。
在藍田從成功走向成功的路上,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
故事一:白撿的“第一桶金”
洪湖盛產一種淡水龍蝦,當地人不吃,藍田以極低價格收購來。每六斤活蝦出一斤冰蝦仁,冰蝦仁的出口價為20元/斤。而整個成本僅靠蝦殼等副產品加工后的飼料銷售收入就可全部抵消,20元是純利。
故事二:一只鴨子=兩臺彩電
藍田所產的鴨子品種為“青殼一號”,只需散養在洪湖里,吃小魚和草根,而且一只鴨子一年產蛋高達300多只(比普通鴨子高出一倍以上)。同時鴨蛋個大味美,價格奇高(有報道稱每只鴨蛋的平均純利為0.4元)。原公司董事長瞿兆玉曾驕傲地說,藍田“一只鴨子一年的利潤相當于生產兩臺彩電”。
故事三:畝產3萬元
藍田股份與中科院水生物科學研究所共建的農業產業化科技示范基地,通過對漁場的改造,將傳統單一的粗放養殖變為名特優新品種的立體養殖———“水面有鴨,水里有魚,水下有藕”,形成一條自給自足的生物鏈。據瞿兆玉稱,一畝水面一年的產值可以達到3萬元。
諸如此類的故事在藍田還有很多?梢哉f,農業行業的許多“新概念”都被藍田發揮到了極致,許多企業還在探索中的產業化方式在藍田股份已經被運用得“駕輕就熟”。
業績神話
藍田的業績神話雖然“美麗”,但卻并不“完美”。
首先,藍田股份2001年中報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未分配利潤高達11.4億元。但也正是在公司“業績增長”最快的近3年間,藍田股份卻捂緊錢包,只在2001年6月進行過一次每10股派1.6元的分紅。
錢究竟到哪里去了?今年8月,在投資者的紛紛質疑下,藍田股份發布“中期報告補充說明”并指出,“11.4億元的未分配利潤大部分已轉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
藍田股份每年十幾億元的收入大多化為固定資產。如果這是真的,這至少也是不正常的現象。與工業企業不同,農業企業對廠房和設備的要求與依賴程度相對較低。
藍田股份財務報告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應收賬款奇低。公司2000年的主營業務收入為18.4億元,但當期的應收賬款卻只有區區857.2萬元。藍田股份對此的解釋頗具“地方特色”:由于公司基地地處瞿家灣,“占公司產品70%的水產品在養殖基地現場成交”。其中上門提貨的客戶主要是個體戶,而“當地銀行沒有開通全國聯行業務”,銀行電匯和銀行匯票結算要“繞道70公里到洪湖市”,而通過銀行專郵到公司在瞿家灣的開戶行,時間需要3至7天,因此“錢貨兩清”成為慣例。
有業內人士指出,水產品的銷售方式雖然會因地域不同各有差異,但通過代理中間商銷售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途徑。與個體魚販直接“一對一”的銷售不可能成為主要方式,尤其在水產品交易量如此之大的藍田股份。
但讓人仍不免感到蹊蹺的是,一個現金流量如此豐富的地區,除了一個小小的農業銀行儲蓄所外,竟然沒有其它任何一家銀行在此駐足。
疑點還遠不止于此。值得關注的是所有疑點都歸于一個共同的結果:藍田的巨額收入從會計角度無法最終確認,藍田的業績真假無從辨別。
作為富于經驗的財務研究專家,文章開始處提及的中央財經大學研究員最后提出猜測:過去幾年間賴以支撐著藍田的,不是所謂的高增長,而是銀行信貸資金。除此之外,這位研究員找不到令人信服的藍田股份資產膨脹的原因。如果說這最初只是猜想的話,那么,在報告摘要上了《金融內參》后,11月20日瞿兆玉隨即登門拜訪,構成了這一猜想最好的證明。
清醒看世界 評2001年十大新聞贏掌上電腦MP3大獎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訂實用短信,獲贈超大VIP郵箱、個人主頁、網上相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