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琨博士
加入WTO后,各行各業都在思考如何應對挑戰,證券業的緊迫感尤甚。有些業內人士形象地將國外的大型證券公司比做拳王阿里,而國內的證券公司卻還是剛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僅從公司資產規模來看,這話并不過分。證券公司規模過小的直接原因是股市規模過小,事實上,5年過渡期滿后,深滬兩市本身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
首先是大量國際游資的沖擊。從亞洲金融危機及拉美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的情況看,國際游資總是選擇規模較小的市場進行大量資本交易,套利炒作,從而不僅造成股市大幅波動,也導致整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乃至經濟出現危機。我國股市在低迷時一般成交量只有幾十億元人民幣,最高時也不過三四百億元人民幣,目前這樣的交易量,如果資本市場的大門放開,發達國家僅一個較大的投資銀行或證券投資基金就能在這里翻云覆雨,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次是在市場規模和上市公司規模都相對較小的情況下,5年過渡期一旦結束,國外實業資本可能會輕而易舉地對國內的上市公司實施大規模兼并,這也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雖然在國際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的經營已在不斷模糊著國家的概念,但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重要的產業和行業的經營發展還應當更多地由中國人自己說了算。現在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因為門戶還沒有完全打開,5年后要做到這一點,則必須有足夠的資本。
為應對即將面臨的挑戰,除盡快將股市做大做強外,沒有別的選擇。所謂做大做強,說到底就是要不斷地聚集更多的資金,總的資金流量增大了,投機的游資也就難以掀起大浪。目前發達國家股市的市價總值一般都是GDP的1—3倍,居民的積累大部分都以不同的資產形式在資本市場上運行,我國股市建立時間較短,加之發展過程中一波三折,到目前為止,股市流通市值還不及GDP的20%。大經濟、小股市,這本身就是接不上軌的。現在城鄉居民存款已達到7萬億左右,5年中如能將居民存款分流出一半到股市,股市流通市價總值也不過是GDP的50%左右,然而即便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也并非輕而易舉。市場發展與產業發展不同,股市發展更有其特殊性。目前中國經濟雖然增長強勁,為股市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但受“9.11”事件和國內一些因素的影響,投資者信心依然較為脆弱,因此在未來幾年中,保護投資者積極性,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應是國內股票市場發展的主基調。不必害怕股指升高,股指不上升,投資者不賺錢,誰還來投資?資金從何聚集?市場如何擴容?上市公司和證券公司如何做大?不管怎么說,還是小平同志那句話:發展是硬道理。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