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的話
對中國股市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股權“收購戰”對股民的吸引力已經由盛而衰,曾記得當年“寶延風波”發生時,延中股價的一飆千里是多么激動人心。但今天,這種舉牌卻再也不能引起投資者的熱情了。這中間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除了投資者漸趨成熟以外,這種“舉牌戰”雙方的所作所為顯然是應該反思的。就說那個首開中國股市收購概念的深寶安來
說,如今又怎樣了呢?
再也不會輕舉妄動了
股市開設至今,所謂的“收購題材”先后也發生了幾十起。對市場和股民來說,從過去的激動、期盼,一聽到某公司收購某股票就馬上跟進、炒作,到現在的麻木不仁,這反映了這樣一個被反復證實的事實:現在的“收購”,大多不是真正的收購,而是利用“收購”作為題材,進行以獲得短期利益為目的的炒作。例如,方正科技的前身延中時期,當時的深寶安就信誓旦旦,號稱要做延中的長期投資者。但不到幾年就發生變化了。更有甚者,今年五月,裕興等五家企業,也高舉“收購牌”,大叫要取代方正,但結果期限一到,腦子里就充滿了“溜”的念頭。
應該看到,每一次“股權之爭”,都給市場,給投資者帶來了傷害。所以,在無數的事實面前,廣大投資者都變得聰明起來了。今年以來,無論是裕興,還是現在的高清,說得再好,唱得再動聽,也吊不起投資者的胃口,以至于那些借機炒作的“莊家”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實際上,證券市場本來就是讓上市公司通過運作,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和結構重新調整。所以,通過“收購”,借殼上市無可非議。但廣大投資者要的是真收購,真重組,而不是“過江龍”式的“炒作”。對此,我們至今還沒有看到高清在這方面的實質行動,我們甚至于還沒有真正認識高清的真實面目。更重要的是高清的這次舉牌,正是裕興等可以“溜之大吉”的時機,從這點講,高清的舉動就使投資者疑惑重重。所以,我認為無論結果怎樣,高清的這次收購方正很可能同以往幾次一樣,不了了之。只不過經過幾年來鍛煉的廣大投資者,再也不會輕易上當了。
(陳奇)
期盼用法制來規范
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后,像方正和高清的“股權之爭”相信會不斷出現。這就給我們帶來了一個問題和課題,即如何規范這樣的“股權之爭”。
我們且不論這次方正和高清的“股權之爭”結果到底如何,也不談方正是否應該接受高清的加入,PC是否能同HDTV做到強強聯合?只要看看這次“收購舉牌”信息披露情況,我們就發現,這次“股權之之爭”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夠規范。
例如,高清公司到底是何方神仙?它的股東是誰?它的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到底如何?另外,這次舉牌增持方正是否長期行為?準備持股多少時間?這些信息都沒有及時予以公布。所以,對此次舉牌,投資者感到茫然無措。
應該看到,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證券法》有規定:“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而投資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將有關該重大事件的情況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臨時報告,并予公告,說明事件的實質。”但披露內容方面卻沒有明確含義。
所以,我們急盼人大或者有關主管部門迅速、及時出臺一部制定詳細的“上市公司收購行為準則”或者“收購法”,以應對越來越多的市場收購行為,使其行為有序、規范,從而保證整個證券市場穩定發展。
(徐惠芳)
收購乎?炒作乎?
裕興舉牌方正科技的硝煙尚未散盡,又爆出高清舉牌的新聞。
這一次,高清志在必得,一定要做方正科技第一大股東,北大方正開始很低調,聲言無意增持股份,但其子公司卻悄然增購其股票。到底誰能最后坐上大股東的位置,人們正拭目以待。
就在高清與北大方正交戰正酣之際,一些股民眼看著方正科技股價直往上竄,慌忙跟進,沒想到,剛邁進去,股價就大幅回落了。
其實,方正科技再也不是當初可愛的“迷你股”了。它的流通盤已有3.7億股,現在股價雖不算高,但復權仍有30元左右,這樣的價格還有多大投資價值?
依筆者所見,人們花幾千萬甚至幾個億資金收購這樣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劃得來嗎?證券市場“殼”資源并不少,通過受讓非流通國有股同樣可以入主上市公司,何必千軍萬馬去擠“三無”概念這座獨木橋呢?況且,股份全流通已是大勢所趨,屆時“三無”概念也就不再是稀缺資源了。
因此,筆者認為,當前方正科技舉牌大戰還是炒作成份居多,上市公司股價炒高了,泡沫吹大了,對公司發展很不利,入套者更是深受其害。
(徐家貴)
花錢做廣告不如用錢做股票
“三無概念股”無休無止的“股權戰”,反映了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結構治理中普遍存在著的一些問題正亟待解決。最近,上海高清舉牌方正科技,就是這一現象的充分體現。
就爭權雙方的行為來說,北大方正或者上海高清的行動都是應當給予肯定的。
至于發動“股權戰”雙方的動機如何,天知地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說他們投資也好,說他們投機也罷,許多股權挑戰者,無不在“三無概念股”上名利雙收。
“三無概念股”的股權爭奪影響到其股價在二級市場上的走勢,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各路參與股權戰的投資方則在股價的不斷波動中,即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效應,又得到了廣泛的影響。
正所謂:花錢做廣告,不如用錢做股票———名利雙收,一舉數得。故難怪“三無概念股”的爭奪股權之戰會無休無止地從上世紀打到現在。
(羅建琪)
(《上海證券報資本周刊》)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