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歲末時節,投資機構也到了臨近年終結帳的時候。與去年年底的風光無限比起來,今年他們的日子顯然沒有那么好過。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經過了股市大調整的洗禮之后,投資機構也正經歷一場痛苦的大浪淘沙過程。
“空手套白狼”結果套住了自己
去年年底,正是投資機構的大豐收季節。股指的大幅上漲讓絕大部分投資公司都收獲頗豐,一些公司不但完成了利潤指標,甚至還大大超出。“那時我們公司所有的員工每天上班都像在過節,”一位投資公司人士如此回憶,“大家都在計算年底能夠拿到多少分紅,那可真是讓人笑都笑不動了。”
但就是這家去年投資收益高達80%的公司,今年卻正陷入破產危機。記者前去采訪時,公司里幾乎已經看不見員工,就連電腦也消失了,一片蕭條景象。據內部員工私下透露,老板已經很久看不見蹤影,業務骨干也基本上都離開了。“現在僅剩的就是門口這塊牌子,不過估計也掛不了多久了。”
據說,像這家公司的這樣的情形并不在少數,今年股市的跌勢來得又快又兇,令不少預計錯誤的投資機構措手不及,連調整倉位的時間都還沒有,就已經被洶涌的跌勢淹沒了。尤其是一些拆借了大量資金的機構,由于抵押比例高,倉位又重,手中的股票往往會跌穿平倉線而被強行拋售,損失慘重。
像上面所說的這家公司就屬于這種情況。他們被去年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今年年初用手中的股票作抵押,大量吸納新資金,這些資金又被投入到股市中買成股票,然后再抵押,如此循環,手中的資金雪球越滾越大,風險也越聚越高。等到發現股市走勢不妙時,他們已是泥足深陷,欲振乏力,而一旦有股票被平倉,引起的往往是連鎖反應。很快,資金鏈就轟然斷裂,不但將去年的利潤全部賠光,甚至由于很多借款都有保底協議,公司原先的自有資金也只能用來填窟窿,最后落得一個人去樓空的結局。
“錯就錯在抵押比例太高,否則也不至于連老本都賠光,現在連翻身的機會都沒了。”一位原公司高層人員這樣總結。現在他已經到了另外一家投資公司,回顧以往,他指出,很多投資公司玩的就是這種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反正是借來的錢,就像賭博一樣,賭贏了大賺一筆,賭輸了最多關門溜之大吉。
市場環境陡變,首先被淘汰出局的就是這一類公司:盲目擴張、風險控制極差,并且存在巨大的道德風險。
“皮包”公司難逃消亡命運
還有一些投資公司也難以逃脫消亡的命運,這就是所謂的“皮包”投資公司。
業內人士指出,在市場中為數眾多的投資公司中,有相當一部分屬于有名無實的“空頭”公司,這些公司往往只有幾個工作人員,業務也相對比較單一,甚至注冊資金的來源也有問題。他們的手段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搞到資金后不抵債金用于直接投資股市,有的公司操縱的資金遠在其自有資本之上,因此抗風險能力很弱,一旦行情不好,將會直接導致公司資不抵債。
還有的公司事實上是某些實力機構的“分公司”,只有一塊牌子和一些帳戶,用來作為操縱股價時的“分倉”,以達到隱蔽和逃避監管的目的,例如臭名昭著的億安科技操縱案中的廣東金易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其實早在1998年就已經被吊銷營業執照,而其他幾家公司也早已人去樓空。
此外,一些專為法人股投資而生的投資公司也將逐漸消失。從去年開始,法人股也曾一度成為投資熱點,并由此引發了一輪注冊投資公司的熱潮。這些公司注冊后只是為了取得一個法人資格,可以名正言順地參與法人股投資。前不久,中國證監會發布了規范非流通股轉讓的文件《關于規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協議轉讓活動的通知》,對包括法人股在內的各種形形色色的非流通股拍賣說“不”,于是,這些投資公司也就沒有再存在的必要了。
有些公司卻在增資擴股
有人歡喜有人愁。就在一些投資公司走向窮途末路的同時,也有一些投資機構正在悄然行動,為今后的大舉出擊作準備。
一家不愿透露名稱的投資公司的增資擴股工作已經進入尾聲,他們準備將注冊資本金由現在的1000萬元增加到1.5億元,公司負責人說,面對加入WTO后國際同行的挑戰,沒有更加雄厚的實力就代表會失去很多機會。
據悉,該公司準備將擴募得到的資金按照開放式基金的形式進行組建,而不再像以往私募基金一樣純粹暗箱運作。該基金將由出資人組成董事會進行決策監督,而具體運作則由一批專業人士負責,資金不再直接存于公司帳上,而是交由資質較佳的托管人管理,形成出資、托管、運作三方分開,互相制約的運作模式的司暗金。
為了更好地控制風險,保障投資人的利益,該基金還將采用開放式基金中的“贖回”機制,在投資人對基金業績不滿意時,可以要求公司回購股份,從而使投資人的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并對公司的運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公司負責人說,雖然這種機制比起原來的暗箱操作模式來要麻煩不少,運作成本也更高,但是,公司的運作機制要規范得多了,投資者對此也會更加有信心。
有調查指出,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作為私募基金代表的投資公司80%未能全身而退,并引發了資金鏈斷裂的隱患,眼下,私募基金吸納資金所允諾的受益率已經高達13%左右,說明投資機構對于資金的渴求已經到了一個相當的程度,但是,即使是如此高的受益率,愿意將錢交給投資公司的投資者也越來越少。或許,像這樣相對規范的私募基金的出現正代表了投資機構運作方式的一次蛻變。
“搞來搞去搞投機”我已厭倦
市場潮起潮落,投資機構的命運也隨之起落。在經歷了前兩年爆發式的增長之后,投資機構終于在今年嘗到了折戟沉沙的滋味。在上海浦東陸家嘴地區,投資機構最集中的地段之一,許多辦公樓里的投資機構牌子在不停地變。就在證券大廈里,記者發現駐扎機構的名單與今年年初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化———能夠在陸家嘴占有一席之地的一般都是實力較為雄厚的公司,他們猶然如此,其他投資公司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
身在其中的投資人員對于他們的命運又是如何看的呢?
投身投資公司4年的陳先生說,在這行他也算是個老手了,期間換過兩家公司,原來的老板曾經風光一時,如今也已經不見蹤影了。現在這一家實力還算可以,不過市場風險莫測,搞不好什么時候又要走人。不過在投資界做久了,已經離不開這一行了。
某投資公司總裁助理姚先生說,他還是看好投資行業,對于像他這樣剛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來說,投資界就像朝陽一樣充滿了生氣。他對自己所在的公司充滿了信心。
如今已經轉做房地產的王先生則認為,目前的投資機構已經太擁擠,大家憑資金、實力、信息互相博弈,不過總是贏的人少輸的人多。搞來搞去搞投機,他已經厭倦了,所以現在出來做房地產,“實實在在的,心里踏實。”
經歷這一難關是無法避免的
對于目前投資機構所經歷的難關,業內人士認為,這是市場成熟階段無法避免的,也是必須的。
投資機構已經是證券市場上最為舉足輕重的力量之一,也是民間投資的一條重要渠道。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機制不完善,投資機構也是證券市場上最容易出問題的一個群體。不少投資公司身份不明,缺乏監督,也沒有一定的內控機制,其操作手法往往以“做莊”或“跟莊”為主,極易導致股市泡沫泛起,增加市場風險。
因此,當市場運行使這些泡沫散去,投資公司也紛紛倒下的時候,也正是我國證券市場調整投資者結構、規范投資行為、明確投資理念的時機。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那些在市場中生存比較久、業績較好的投資公司正是機制成熟、投資穩健的公司,經過了市場的考驗,他們將很有可能成為今后證券市場上一支積極的力量。
就讓大浪淘沙,沙盡始能見金。
資料鏈接
據人民銀行調查表明,截至今年6月間,我國的企業名稱含有“投資咨詢”、“投資顧問”、“投資管理”、“財務管理”和“財務顧問”字樣的五類企業,北京有3626家,上海有2687家未含財務管理公司和財務顧問公司),深圳市有640家,三市共有6953家。以北京市上述五類公司的結構比例推算上海的情況,上海市若包括財務顧問公司和財務管理公司,共有2713家,則三城市五類公司共有6979家。
北京市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下的公司(含100萬元)占72%,注冊資本在100萬~1000萬元(含1000萬元)的公司占19.8%,注冊資本在1000萬~5000萬元含5000萬元的公司占7.3%,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的公司占0.008%。深圳市五類公司的比例分別為52.2%、35.2%、9.2%、3.4%。
(《上海證券報資本周刊》記者葉展)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