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證券研究所 王翀
評價與認知是兩個萬萬不能混淆的概念,但是生活中隨處可見這種不加分辨的狀況,就拿喝茶來說吧,你走進茶室坐定,突見一種叫做“銅觀音”的茶名,自然十分好奇,于是招呼來服務生問:這是何種茶?答曰:此乃一種好茶,味道勝過“鐵觀音”,故名“銅觀音”。若是不加分析,這是個不錯的解釋,其實這回答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問者想知道的是一
種定義,或者說認知。而答者則完全表達了自己或者他人的一種評價,從這個回答中根本無從知道什么是“銅觀音”。
上個周末降低了印花稅,自然有人會問:此事對大盤有何影響?答:利好。理解了筆者上面的比方后,相信大多數讀者不再會喜歡這么一個回答,因為它等于什么也沒解釋,只是表達了個人的一點評價。客觀的認知應該是交易成本的降低會促進交易的進行,而要談及交易行為的增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則是很復雜的事情了,由此而來的經濟理論也有好幾套,各成一家,我的理解是能夠加快合理價格的形成,達至一種均衡狀態。同時實際交易價格的下降也會導致需求的一些上升,但對于股票交易來說,這種效應是太小了,把汽車降關稅的那套照搬過來真的是有點可笑,而那種把全年印花稅總數字多少億拿出來為自己打氣的人就更是自欺欺人了。所以在認知與評價之間,我希望大家保持敏感的頭腦,不為物喜,不以己悲。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