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又到年末,上市公司資產重組浪潮又開始涌動,但在中國證券市場不斷走向規范成熟的今天,一些上市公司的重組依舊停留在為了扭虧、摘帽而進行的報表式重組中,這不能不令人憂慮。本報將從今天起推出一組“聚焦年末重組”的報道,目的并非單純地反映一些現象,更希望從記者、專家的分析探討中尋求報表重組背后的成因和解決之道。
正當市場期待著今年年末資產重組能出現更多的新氣象之際,日前ST鞍一工一紙幾天賺
了9000萬元的公告,使投資者在搖頭嘆息之余,更深深地憂慮:邁進WTO大門的中國證券市場,在全力迎接國際挑戰的同時,這種不能實現價值創造的報表式的重組,在中國證券市場日趨走向規范成熟的今天,還有多大的意義?
提起ST鞍一工,不能不令投資者感慨萬千。這家于1994年初即掛牌上市的老國有企業,幾年來從表面輝煌走入實際衰敗的一連串足跡,深刻濃縮了一大批上市公司改制不徹底、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形象表現,特別是近年來ST鞍一工幾度在虧損邊緣沉浮,又幾度通過重組而勉為其難地掙扎求生,更讓投資者每每心懸。面對今年年報的壓力,ST鞍一工再出“殺手锏”,將一塊土地評估增值10倍后賣給關聯企業,從而凈賺9000萬元。這樣的重組,如何讓投資者踏實?
而類似的公司、類似的重組,實際上并不只是ST鞍一工一家。在今年年末的重組浪潮中,ST黃河科、ST猴王、ST黎明,以及中商股份、津百股份、首創科技等一大批公司紛紛推出各種置換、換股東及賣“家產”的重組方案,“熙熙攘攘”之中,也使年末重組再度成為證券市場一景。其中部分公司“突擊”重組以粉飾報表的意圖,不言自明,并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今年年末重組中,也出現了一個值得關注的新動向,即一些新成立的公司出面重組上市公司。如四川一上市公司,即將迎來的新股東是于今年7月剛剛成立、注冊資本僅有4000萬元的企業;而即將入主東北一ST公司的大股東,也顯示出其資產剛剛到位,公司尚沒有盈利記錄可考究。一批今年才成立的新公司紛紛借“殼”,不能不使投資者對它們重組上市公司的實力多了一份猜測和謹慎。而這并非杞人憂天,雖然年末重組大戲紛至沓來,但與此同時,另一些上市公司卻發生了新股東耗時幾個月后紛紛退出的遺憾局面,如PT吉輕工、盛道包裝、ST成百等公司重組“流產”,使資產重組增添了許多新的風險。
(記者李彬)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