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六日電(中新社記者肖瑞 尹丹丹)
為了應對“入世”挑戰,增強中國大型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并有效擴大內需,在加入WTO前的近三年間,中國政府一直通過國債貼息支持大型國企進行技術改造,并取得了顯著成效。那么,入世之后,面對實行國民待遇和擴大支持范圍的呼聲,未來的國債技改項目規劃將做何調整與改變才能更多地惠及四方?
為此,記者今天專訪了國家經貿委投資與規劃司司長甘智和。他認為,在勾勒新規劃之前,首先要思考和解決三大問題,即“如何確定新的國債技改貼息支持的行業范圍”,“公共財政如何支持企業技改”以及“國債技改如何與各地方特色經濟結合”。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中國政府每年都從當年增發國債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企業技改項目貸款的貼息資金。三年來,已下達一千二百多個項目,總投資二千八百多億元人民幣,其中銀行貸款一千七百二十一億元,國債貼息資金為二百六十五點四億元。
由于國家經貿委是全國技術改造工作的主管部門,而投資與規劃司又負責具體項目的審查與實施,所以三年來甘智和一直在與國債專項資金技改項目打交道。
他說,目前已安排的一千多個項目都是在中國加入WTO前確定和下達的,其中大多數將在明年底之前完工。這意味著可以開始考慮“接下去怎么辦”的問題了。
最近,甘智和的腦海里經常縈繞著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國債技改貼息政策開始實施時所確定的冶金、有色、石化、紡織、機械、電子信息和造紙七個重點支持行業完成各自的既定任務之后,如何確定新的國債支持的行業范圍。
甘智和說,因為國民經濟結構調整的范圍不能局限于這七個行業,其他行業通過技術改造與產業升級實現結構調整的任務也很重。比如水泥工業,雖然一年全國總產量有五億六千多萬噸,但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小水泥,既污染,生產效率又低,質量還不好,這種階段正是進行結構調整最佳時機,國家應該給予支持。又比如醫藥和食品行業,與保證人民生活質量密切聯系,應考慮進行大的投入。
二是未來的公共財政應如何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提供支持,是貼息還是補助?比如,對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甚至根本沒有經濟效益的環保產業,中國過去一直采取貼息方式支持其企業技改,這樣容易給提供貸款的銀行帶來經營風險。入世后,由于公共財政對環保產業給予的補助屬于WTO規則所允許的綠色補貼,所以對環保類技改項目就應該考慮提供補助,而不僅僅是貼息。
三是各地區根據其地方經濟的發展都有一批結構調整的重點,國家確定的幾個重點行業未必適合于每個地區。因此,如何在支持各地方特色經濟的基礎上,加大國債技改支持地區經濟的發展,也是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至于實施國民待遇問題,甘智和表示,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向WTO規則靠攏、按其規則辦事已成必然和必需。在國債技改項目上的國民待遇,是指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包括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及國有企業,在政策取向上一致,其具體表現主要在于項目的審查與實施方面。
甘智和稱,根據投融資體制改革的要求,國債技改項目今后的審查和實施應遵循以下精神,即: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政府宏觀調控,實行政企分開。一句話,各司其職。國家根據產業政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取向確定國債資金的投向并對銀行進行貼息,銀行根據申請項目企業的情況獨立審貸,把貼息用出去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至于企業能不能承擔某個項目,銀行認為哪家企業可以承擔、是支持股份制企業還是支持民營企業,都屬于企業和銀行自主決策行為。作為出資人,國家只負責確定原則、方向和監管,而不干預企業和銀行的具體經濟活動。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