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黃 麗
透過近日公布的一系列資本運作案例,投資者不難看到其中既有大手筆實施債務重組的,也有向關聯公司變賣企業資產的,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是向大股東追討債務的,然而就在這一系列資本運作的背后,記者卻發現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在相當部分公司靠資產重組源源不斷獲取現金流的同時,卻有一些公司對大股東以物抵債大開方便之門,使得公司寶貴
的現金資產不斷流失。令人稱奇的是,這兩個看似相互背離的現象,居然在年末期間同時為上市公司所熱衷,這其中有何奧秘呢?
事實上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實施了出售資產的計劃,如ST猴王近日就決定將旗下宜昌電焊條廠等七家子公司轉讓給第一大股東控股的宜昌市夷鵬工貿有限責任公司,轉讓金額達1850萬元。不可否認,通過實施上述的股權轉讓,將為公司帶來較可觀的投資收益。
既然變賣資產能直接給公司帶來收益、帶來現金流,那為什么到年末卻有相當一批公司對大股東以物抵債開啟方便的大門呢?
其實,仔細研讀中國證監會年初發布的《上市公司新股發行管理辦法》,對上市公司申請發行新股的條件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其中要求上市公司不得存在資金、資產被關聯方占用的情況。受該辦法的約束,相當部分有再融資計劃的上市公司紛紛在年底采取行動,表示要對大股東的欠款進行追討,而要大股東在較短暫的時間內拿出如此之多的資金,確實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上市公司大股東以非現金資產償還欠款的現象也就大量涌現了。有資料顯示,今年下半年已有23家公司的大股東以不同方式償還上市公司近30億元的欠款,僅10中旬以來就有7家公司擬以非現金資產抵債。如寧夏某公司與其大股東達成的償還方式就是將集團公司的土地經評估后用土地償還,集團公司所屬的固定資產經評估后用固定資產償還,不足部分才用現金償還。
針對上述兩種情況,有業內人士表示,上市公司無論是變賣資產還是默許大股東以物抵債,其本質都是報表游戲的一種——通過粉飾報表來達到提高公司業績的目的,然而這種做法只能解救公司眼前的困難,對公司長遠發展并不會帶來實質性的幫助,這種投機性質的財務游戲不玩也罷。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