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映宏
以跨國公司為主的外資,通過收購國有股、法人股的方式,參股甚至控股我國上市公司的案例目前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了。隨著我國融入WTO的程度的不斷加深,外資并購將會越來越普遍。這將給我國的證券市場帶來許多深遠的影響。
改善和促進我國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改變我國上市公司特有的“一股獨大”弊病,探索減持國有(法人)股的新途徑,是外資并購將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的最為深遠的影響。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起點,而我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中國有股平均所占比例高達60%左右,因此而造成的上市公司“國企化”和由此導致的種種弊病,已經成為了我國證券市場缺乏活力的制度性根源,減持國有股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基礎已經成為了市場各方共同的呼聲。以跨國公司為主體的外資的介入,為國有股減持找到了又一條途徑。以格林科爾入主科龍電器為例,世界三大新型無氟制冷劑供應商格林科爾一次性拿出5.6億元現金,協議收購了科龍電器20.6%的法人股,從而成為了其第一大股東。此舉被市場評論為根治科龍電器“政府作為投資主體使所有權和經營權很難分離而導致的大企業病”的“治本之策”。科龍電器的老東家順德市容桂鎮政府出售其股份時的目的是很明確,希望跨國公司格林科爾的入主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體制與國際接軌;當然,地方政府不但收回了巨額現金,更重要的是,此舉還延續、并極有可能重振一家大型企業。科龍電器等上市公司的實踐是否可以為減持國有(法人)股找到一條對某些行業上市公司而言可行的道路呢?
外資并購給我國證券市場帶來的另一重要影響是改變市場對資產重組的認識,提升重組的檔次。長期以來,我國投資者對資產重組的理解大都停留在“烏雞變鳳凰”的模式上。類似格林科爾與科龍電器的縱向整合,法國阿爾卡特與上海貝嶺、寶馬與華晨集團的橫向拓展等強強聯合似的資產重組,為我國證券市場的資產重組開了先河。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外資的不斷介入,類似的重組將逐漸成為市場重組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些弱勢行業上市公司和處于困境的上市公司,也將從外資并購過程中獲得新生。入世后被市場普遍看淡的汽車行業,在外資并購中卻獲得了新生,其中較為典型的案例是寶馬與華晨集團的合作。華晨集團是一家沒有列入國家汽車產業的發展戰略中的企業。根據《汽車工業“十五”規劃》的思路,我國發展汽車產業的戰略是“扶優扶強,集中扶持一汽、東風、上汽三大集團成長。”在不久前國家經貿委公布的取消汽車目錄后的第一批生產企業和產品公告中,也沒有華晨集團及其品牌的名字。但是它通過控股金杯汽車、合資寶馬、入主三江雷諾、壟斷皮卡等行動,取得了其他幾家大型國企背景的汽車廠家無法比擬的發展。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與寶馬的合資,是奠定華晨集團行業地位的關鍵一筆。近日公布與印尼國際財團進行戰略重組的濟南輕騎的母公司,則是困境企業尋求突破的案例。
應該說,外資并購給我國證券市場所帶來的影響是全方位的——跨國管理經驗的輸入、廣闊的國際市場空間和營銷渠道、促進包括證券市場在內的我國經濟全面與世界經濟的對接。外資并購將成為我國證券市場重組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對我國證券市場的方方面面發生深刻影響。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