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監會主席周小川在中國上市公司研討會上指出:“中國資本市場上已經有一批實際上被掏空了的上市公司,在近期還會有一些掏空了的上市公司暴露出來。”大股東是如何掏空上市公司的?說起來令人吃驚,做起來不過八字訣而已,就像從左口袋掏到右口袋一樣容易。
一、“截”字訣。作為發起人,大股東在截留募集資金上占有先天優勢。事實上,許
多上市公司在上市前不要說沒有獨立的管理,甚至根本就沒有獨立的財務。募集資金到位后,實際上完全由控股大股東在支派,在那些為上市而改制分拆出來的上市公司更是如此。大股東利用代位管理募集資金之便,截留募集資金以為己用。春都集團就是這樣,由于貪大求全,四處出擊,春都集團在把春都股份推上市之前已經背了不少債務,盡快上市募集資金成為春都集團解決債務問題的首選辦法。作為獨家發起人,春都股份上市僅3個月,春都集團就提走募股資金1.8億元左右,以后又陸續占用數筆資金,累計高達3.3億元,相當于全部募集資金的80%。致使春都股份募股時所承諾的十大肉制品投資項目,九個不見蹤影,僅有的一個低溫肉制品項目,計劃年產量3萬噸,而實際生產還不到3000噸。被大量“抽血”的春都股份在力不能支的情況下,2000年跌入虧損行列。春都的情況或許還算不上最嚴重的。東海股份1996年和1997年發行B股和A股募集資金,被海南大東海旅游中心集團有限公司占用9069萬元,海南大東海旅業股份有限公司占用1350萬元,占公司這兩年募集資金凈額12405萬元的83.99%。而2000年3月才上市的三九醫藥,實際募集資金16.7億元,被大股東亓粽加?5.8億元,占用比例竟然超過154.49%。
二、“挪”字訣。大慶聯誼上市時募集資金4.81億元,計劃投向四個項目。當年年報中,公司謊稱這些項目進展順利。1998年年報中,這些項目有的被取消,有的被改建,有的交給了大股東卻并未按計劃投入。而在1999年年報的“投資”一欄中,再也沒了募資項目的蹤影,公司索性“坦言”相告:“前次募集資金被控股股東挪為它用!”在常人想來,上市公司在自身能力不足的條件下將資金委托集團母公司代為實施是很正常的事,如果集團母公司盡到責任,倒也無可厚非。可惜的是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不是像大慶聯誼那樣,資金被挪作它用,就是被擅自變更資金投向。曾以36.68元破紀錄價格發行了核準制下第一股的用友軟件公司近日宣布,其籌集到的9億多元資金中,有3億元投資國債。今年4月底,用友的董事長王文京在談到用友剛剛以天價融得的巨資時,還信誓旦旦表示,公司早在兩年前就進行了投資項目論證,已通過政府審批的項目資金缺口是8.03億元,此外還有正在談判的項目和擬議中的軟件廠商收購等,9億多籌資有明確的去處。言猶在耳,巨額資金已用作他途。
三、“墊”字訣。我辦事,你付款,比從自家口袋掏錢還要容易。粵金曼的大股東金曼控股集團多次利用上市公司的資金向外投資,最多的時候投資的企業達到了20多家。其操作辦法更是匪夷所思:先以集團的名義投資,用的卻是粵金曼的錢,等項目成熟了再由上市公司收購。列在上市公司年報中的關聯企業,每年都在增加。與臺商合資建立的一個微電子廠,開工不到一年就停止了運轉,兩億元就這樣打了水漂。北大青鳥入主北京天橋以后,青鳥天橋成了大股東的付款機,大股東負責設計開發投資項目,上市公司負責付款。據2001年中報披露,兩年多來,青鳥天橋為長期股權投資付出的資金達6.6億元,大大超過了公司在1999年股權重組前6年的投資總和。實際上,這個數字尚未包括上半年已實施或正在實施的四項投資。如果加上這四項投資,青鳥天橋的長期股權投資總額將近8億元。在上述投資中,一部分屬于北大青鳥置入資產業務的延伸,如北大青鳥商用信息系統;一部分是為了配合北大青鳥投資10個省100個市廣電網絡系統的擴張目標,據統計,到目前為止,青鳥天橋對廣電系統的投資約3.2億元;還有一部分是為了配合大股東進入資本市場的資本運作,最突出的是2000年3月份參股北大青鳥環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89%股份和2000年6月15日收購濰坊北大青鳥華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股權,使北大青鳥控制的上市公司由一家擴展到三家。
四、“借”字訣。早在1999年12月8日,三九醫藥還沒上市,公司就與第一大股東三九藥業簽訂資金借用協議。根據該協議,1999年公司累計向三九藥業提供借款本息共計2.79億元。上市后,賬面反映出來的2000年度借款為4.16億元。實際“借用”數當然遠不止此數。東海股份的大股東通過上市公司從銀行貸款,然后再轉手借給大股東和關聯企業。就這樣,第二大股東農工商東海總公司欠了上市公司5.21億元,其下屬的萬隆房地產公司更欠了6.97億元,12億元巨債壓在東海股份身上,成了東海股份的“噩夢”。有的大股東表面上“有借有還,再借不難”,但連續不斷的短期借款只是為了使賬面上“無持有本公司5% 以上股份的股東單位欠款”而已,并不能掩蓋大股東占有上市公司資金的本質。根據托普軟件與托普集團公司簽訂的資金使用合同,托普集團公司使用公司及下屬子公司的資金,按月末平均占用額及相當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年6%利息收取資金使用費。2000年共計收取占用資金利息1281.60萬元;2001年1-6月共計收取利息760萬元。換言之,托普集團這兩年所占用資金大約為21360萬元和25333萬元。可是,在歷年的年報中,托普軟件均以一句“無持本公司5%以上股份的股東單位的欠款”搪塞了過去,未予披露。
五、“套”字訣。關聯交易是大股東套取上市公司資金最為常用的手法。上市公司及其關聯股東出于利益的驅動,使得關聯交易不斷升級,而關聯交易實際上是抽血機。棱光實業自1994年由恒通集團入主以來,幾乎每年都是靠跟大股東的關聯交易粉飾財務報表,尤其是棱光實業花了1.6億從恒通收購的電能儀表公司,通過托管,每年保證不低于2193萬元利潤,成為棱光實業收入的一大重要支柱。可是1998年1-11月該公司稅后利潤僅1102萬元,遠低于原先雙方約定的協議底線。于是恒通又以經評估后凈資產2.21億元的價格回購該公司全部股權,使棱光不僅獲得一筆投資收益,還能享受該公司當年1-11月的凈利潤,從而又占了一個大便宜。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事實上恒通集團及其關聯公司幾年來從棱光套走了8億多元的資金,還留下了一大堆官司。資產置換是又一種套取資金的絕招。ST粵海發1998年一項重大資產置換,獲得投資收益3537.7萬元,其實是大股東深圳粵海玩弄的“空手套白狼”的把戲,其置換給粵海發展的蘇州一物業是個并不擁有產權的“空殼”,而這一“空殼”及另一筆實際未擁有的債權合計算了7000萬元,一來二去,粵海發展還欠其3000余萬元。不僅如此,ST粵海發控股公司及其關聯企業還藉此拖欠各項借款1.2億元,并為它們提供各項擔保2.6億元。截止2000年底,該控股公司在已經退出以后,還有宕欠款7000余萬元掛帳未還。比資產置換更為直接的套錢手法是以物易錢。五糧液通過向大股東購買無形資產商標使用權,一次就付給大股東巨額資金。
六、“賴”字訣。1993年濟南輕騎改制上市時,輕騎集團作為發起人投入的部分資產至今未過戶。公司首次發行募集資金到位后,又有3億元被三大銀行強行扣下替輕騎集團還債。但長期以來,在輕騎集團鐵腕統治下,對大股東賴帳不還誰敢說個“不”字?1999年11月15日,因違規炒作股票,輕騎集團董事長張家嶺等三名有關責任人員被認定為證券市場禁入者。一枝動,百枝搖。禁入令迫使張家嶺交出所兼任的上市公司董事長職務,上市公司與集團公司的“三分開”終于提上了議事日程,方才令一向諱莫如深的大股東欠款問題浮出水面。ST港澳、PT網點、西藏圣地、渤海集團等發起人股東的發起人股打白條,閩福發、活力28配股打白條等,無不如此。渤海集團大股東當初以土地使用權出資,大股東卻未支付土地轉讓金,令渤海集團至今未能能取得土地開發權和轉讓權,大股東等于向上市公司打了白條。然而,這個官司居然至今沒法打贏。
七、“蛀”字訣。由于大股東內部人控制已成為一個突出的問題,不少上市公司被公司內部少數人玩弄于股掌之間,成了他們肆意侵占公司資產財物的樂土。在1997年以前每年尚有幾千萬元凈利潤的瓊華僑,自1998年起突然出現了巨額虧損,并連虧三年,進入了PT行列。近期披露的由北京科企審計事務所出具的關于李士祥的離任審計報告證實,李士祥在擔任瓊華僑總裁期間,“大肆揮霍損害國有利益和股東利益”,個人侵吞資財達4000多萬元。前任董事長趙鍇在任職期間也存在違規炒股和非法侵吞公司資財等嚴重問題。值得關注的是,瓊華僑的問題不只是出在公司高層個人身上,它是公司治理結構方面存在的嚴重弊病的綜合反映。公司高管不是對公司全體股東負責,而主要是對各自代表的股權單位負責,這就造成了四面八方的大股東分割蠶食公司利益的嚴重局面,也給某些個人侵吞公司財富提供了可趁之機。近期,個別上市公司管理層收購上市公司股權,由于對當事人收購資金來源,收購定價方式和付款方式等關鍵問題不夠明晰,存在暗箱操作嫌疑,客觀上有可能為內部人蠶食上市公司資產和侵占其他股東權益提供方便。
八、“卸”字訣。上市公司為大股東作擔保,好比兩手提籃,左也是籃(難),右也是籃(難),一旦借方無法償付債務的時候,作為提供擔保的保證人或第三方就負有賠償責任或連帶責任。這是《合同法》和《擔保法》所規定的無法推卸的一種法律責任。近年來,棱光實業、ST金帝、國嘉實業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所持法人股一度被成為拍賣對象,而且都是由于大股東以股權質押向銀行貸款逾期未還而引起的。雖然在法院判決并委托強制拍費變現時均告流產,但其中種種復雜的內幕足以表明,由于大股東事實上存在推卸責任的故意,事情遠未結束。棱光實業和ST金帝的有關巨額擔保、貸款都沒有嚴格按規范進行運作,或者僅由董事長簽字確認,或者僅由原公司負責人私自將巨額轉讓款返貸。不言而喻,其中存在著很大的隱患。至于擔保如果涉及到欺詐蒙騙,那更是墜落黑洞,風險難測了。成都聯益第一大股東廣東飛龍持有5474.56萬股法人股,占總股本40%,其股份現已全部凍結。據第二大股東、原第一大股東成都聯益集團控告,這些股份是廣東飛龍向其欺詐所得。廣東飛龍竊得第一大股東地位以后,偽造公司董事會決議,私刻公司法人公章,為廣東飛龍高速客輪公司向深圳發展銀行廣州分行海珠廣場支行貸款100萬美元提供虛假擔保,導致其所持成都聯益法人股險遭拍賣。
大股東運用以上八字訣,掏空上市公司真是易如反掌。
訂短信頭條新聞 天下大事盡在掌握!
    新浪企業廣場誠征全國代理
( 新浪網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其中細節未經新浪證實,特此聲明。)
|